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公共性概念、公共性问题的产生到公共性理论的发展,阿伦特是第一个从哲学意义上对“公共性”进行系统阐释,并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研究公共性问题的起源,不可避免地要回答两个问题,即何为公共性以及公共性所涵盖的问题是什么。对于两个问题的回答,以及所持的价值立场的区别,学者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公共性理论。在这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三个重要代表人物分别是阿伦特、哈贝马斯以及罗尔斯。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具体内涵,即公共利益、人的解放和自由人的联合体。公共利益是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核心内容,它贯穿于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始终。为了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在个体意义上需要实现人的解放,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总体意义上升华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资本主义社会,政治解放与社会秩序不是对立的,而是高度统一的。马克思不满足于政治解放,而是寻求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只有在共享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意义上使人得到解放,进而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公共利益成为真正的代表人类的普遍利益。从公共领域的概念特征进行分析,公共领域可以理解为独立于国家政治权力之外,具有理性批判精神的公众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生活并形成公共舆论的理性空间。它是从私人领域延伸出来的,与公共权力领域相对立的中间领域;是调节国家公共权力与私人领域之间紧张关系的缓冲地带;是由具有批判精神的公众通过话语交往形成公共舆论,参与政治生活的理性空间。关于中国公共领域建设的现状,不可避免地要回答两个问题,即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公共领域。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三种观点:存在说,不存在说以及第三领域说。当前中国公共领域建设的现实状况:市场经济发展是基础,政治体制改革是动力,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背景是关键。从政治公共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和文化公共领域建设探究中国公共领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马克思公共性思想作为指导,与当代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寻求中国公共领域建设的启示。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即公共利益是中国公共领域建设的前提,培养公民意识是中国公共领域建设的关键,公民社会是中国公共领域建设的归宿。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权威主义和平民主义相结合的模式构建中国公共领域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