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年来,干细胞移植的兴起为肝衰竭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宫内膜干细胞是一群来源广泛,非侵入性获取,免疫原性低,具有强大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有望成为良好的移植细胞源。但目前干细胞治疗机制不明,动态的示踪成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干细胞移植后在体内的生物学行为,对于优化干细胞治疗至关重要。目的:通过建立大动物的急性肝衰竭模型,评价宫内膜干细胞经门静脉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另外通过PKH26染料标记宫内膜干细胞,动态示踪其体内生物学分布。方法:利用PKH26染料体外标记宫内膜干细胞,并评估干细胞标记对细胞形态、增殖活力、中胚层分化潜能的影响。选取36只体重8-12kg雄性巴马香猪,通过颈静脉注射D-氨基半乳糖(1.Og/kg)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D-氨基半乳糖注射后立即接受PKH26标记的宫内膜干细胞经门静脉移植治疗(2.5×106/kg),对照组接受假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动物的临床表现,不同时间点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生存时间,以及肝脏组织病理。另外,通过活体成像系统对不同时间点治疗组动物离体肝脏、肺、脾脏进行动态成像。结果:PKH26染料标记对宫内膜干细胞的细胞形态,增殖活力,及成脂、成骨分化潜能无影响。治疗组与对照组实验动物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75.75±5.11小时和53.75±2.37小时,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宫内膜干细胞移植治疗能显著延长急性肝衰竭动物的生存时间。实验动物在急性肝衰竭诱导后24-36小时肝功能恶化最为迅速。宫内膜干细胞治疗能明显缩短急性肝衰竭动物的凝血酶原时间,改善肝功能指标,减轻肝脏炎症坏死。另外,利用活体成像仪进行动态示踪发现,大部分荧光信号来自于肝脏,且主要分布于肝血窦与小叶实质内。肝脏内感兴趣区总光子平均辐射效率在移植后12小时为1.55×1010±2.97×108 p/s,24小时明显降低(7.74×109±1.23×108p/s),但 36 小时后又显著增高(3.65×1010±1.38×108p/s),48小时后衰减。结论:宫内膜干细胞移植治疗能够显著延长急性肝衰竭动物的生存时间,并证实其在体内具有定向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