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抗癌药物在对癌症的治疗中日益重要。鉴于其固有的毒副作用,有必要建立一些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分析方法来对其进行检测。另外,DNA是许多抗癌药物作用的首要靶分子。因此,研究DNA和抗癌药物的相互作用不仅有助于了解抗癌药物的作用机理,而且对于人工合成DNA靶向抗癌药物分子的设计也很有意义。本论文研究了抗癌药物甲氨蝶呤和秋水仙碱的电化学行为以及6—巯基嘌呤与DNA的相互作用。其主要内容如下: 1.研究了甲氨蝶呤(MTX)在悬汞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pH为9.20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MTX在悬汞电极上有一对很明显的受吸附控制的氧化还原峰。示差脉冲伏安法(DPV)测得MTX还原峰峰电流与MTX浓度在5.0×10-8mol/L~1.0×10-5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5.0×10-9mol/L。将该测定:方法用于注射用甲氨蝶呤中MTX含量的定量分析,结果令人满意。同时还详细地研究了MTX在悬汞电极上的电极反应过程,推测了电极反应机理。结果表明,MTX的还原属于具有吸附性的准可逆过程,并伴随2个电子、2个氢离子参与电极反应。 2.研究了抗癌药物秋水仙碱(COLC)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HAc-NaAc缓冲溶液中,循环伏安扫描发现,COLC在玻碳电极上产生一不可逆的氧化峰,峰电位为1.22V(vs SCE)。用差示脉冲伏安法测定,峰电流与COLC浓度在8.0×10-7mol/L~1.0×10-5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达1.0×10-7mol/L。将之应用于血清样品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同时,对电极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秋水仙碱在玻碳电极上是一个两电子,两质子的不可逆氧化过程。 3.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抗癌药物6-巯基嘌呤(6-MP)与DNA的相互作用。随着作用时间的增加和DNA浓度的增加,6-MP的氧化峰和还原峰峰电位都发生了正移,同时峰电流逐渐降低。实验考察了6-MP与单链,双链DNA作用强弱的不同。结果表明:DNA与6-MP形成了非电活性的化合物,其结合比是1:1,结合常数是5.17×106。同时对DNA与6-MP电极过程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求取了电化学参数。最后,依据加入DNA后还原峰电流的降低还可以定量测定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