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评价是学生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道德内涵、外延的丰富性,和德育过程的长周期性、多维性,使品德评价的变量因素庞繁,过程复杂,效率难以把握,因而,也使其成为了学生评价中最薄弱、最容易流于形式的环节。国内外关于品德评价的研究颇多,众说纷纭,但大部分仍局限于对具体评价方法的分析,而没有对评价的指导理会,对学生品德评价的整体构建进行探讨。基于这样的认识,本研究从学生品德评价的界定,品德评价研究的困境、以及品德评价理论的构建探索三方面,从理论层面上,宏观地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第一部分:对学生品德评价的研究,首先应从品德评价的界定开始。通过对评价的本质,以及道德与品德的比较,可得出,学生品德评价即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和标准,对学生行为的道德价值进行评估、比较和预测。品德评价是衡量学校德育质量的关键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评价具有评定、诊断反馈、预测和传导四种功能。传统品德评价偏重评定功能的发挥,而对其它三种功能则有所忽略,这是不合理的。 第二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品德评价仍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这一方面是由于品德结构的复杂性,青少年思想品德的不稳定,和品德评价的特殊性如难以控制、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等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深深被我国传统德育目标所制约;社会本位德育目标取向,使学生品德评价重“规范”轻“关怀”,忽视了学生品德的自我发展;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的分离,把学力评价等同于品德评价,单纯地以分数的高低来决定学生品德的优劣;主知主义德育理论引导下,往往忽视了对品德中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评价;德育及其评价,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的割裂,阻断了学生德性发展的渠道。 第三部分: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结合当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笔者认为学生品德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提升学生在品德评价中的主体性,和品德评价向生活的回归三者为支点,转变品德评价指导理念,从整体上构建品德评价理论体系。具体措施有: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评价教育性功能的发挥、发展学生道德判断力、确立自我反思性评价、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评价对话关系的建立、重视道德的动机分析、构建评价生态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