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生英语学习中习得性无助及学业成败归因的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uonak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得性无助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正式提出,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后来由韦纳及其同事继承发展,并提出了归因模型,对教育实践有很大影响。本研究以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理论和韦纳的归因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对陕西某高中一年级132名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现状和英语考试归因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分析了英语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归因方式及英语成绩之间的关系;随后在该校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共106名学生,进行归因引导实验,最后用SPSS19.0对实验前后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对归因问卷的分析表明,在归因的各因素中,学生倾向于把考试成败归于内在、稳定因素包括能力和努力,其中对努力的归因最多。归因风格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2)学生对考试成败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其习得性无助感和学习成绩。归因特性中的运气与英语习得性无助感呈正相关关系(r=0.594,p<0.01),情境与英语习得性无助感也呈正相关关系(r=439,p<0.01)。努力和能力两个因素与英语习得性无助感相关性不显著。高中生归因特性中能力与英语成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641,p<0.01),努力因素与成绩也是正相关关系(r=0.736,p<0.01)。而运气、情境两方面的归因对英语成绩影响不显著。(3)在对学生的归因引导实验中发现,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而后测成绩实验班比对照班高,说明对学生的归因引导对提高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本研究的结果对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性。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掌握,更应该注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消除英语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感,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对知识的需求量成几何倍数增长。在此大背景下,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人们把关注从教师的教学策略转到
康有为作为政治活动家,其政治理想的追求是以创办教育为支撑点的.其在教育思想中所体现的"勉强为学","逆乎常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活动中所追求的"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
医学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是医学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ACS与医院信息系统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放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