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高跷秧歌人物“个性组合”提炼初探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mula_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南高跷秧歌(以下简称辽南高跷)作为东北地区一种传统民间形式,主要孕生于我国东北辽阔的黑土地文化之中,是东北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东北大秧歌的前身和主要流派。辽南高跷以其地域性特征而得名,尤指辽宁省的辽阳、营口、海城、盖州等地区的高跷艺术形式,其中又以海城高跷秧歌最负盛名。辽南高跷融歌、舞、戏、杂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是逐步丰富、发展起来的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辽南民间艺术。本文试图通过对辽南高跷以及人物扮相的整理、归纳,透视该舞蹈在社会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最终引出本论文的实践性、尝试性教材整理方法--“角色提炼法”。 本论文分三个章节对“辽南高跷秧歌人物个性组合提炼初探”进行理论上的深层探讨和实践上的初步尝试。第一章针对辽南高跷人物扮相的缘起做以追溯,并在第一节中通过辽南高跷基本人物扮相的构成划分其类型差别,以便对不同人物扮相进行共时比较;第二节主要对人物扮相的来源进行梳理和归纳;第三节关注了辽南高跷人物扮相初步形成、沿袭以及传承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几次历时变化。 第二章针对辽南高跷不同人物扮相的动态特点、性格特征进行探究进而引申出不同人物扮相的功能和意义,其具体方法是从不同人物的动态特点、性格特征中呈现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比较分析;并以不同人物扮相在辽南高跷的整体中呈现的审美功能及背后隐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做以剖析。 前两章的详述与解析是为第三章个性组合提炼初探(实践)埋下伏笔,本论文旨在通过对辽南高跷人物扮相的个性总结、分析,引出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个性组合提炼的具体实施方法,并对现有教材整理、提炼方法做以补充,即“角色提炼法”,同时强调个性组合在教学中的训练价值和重要性。 在论文的余论部分,笔者综合了文化人类学、民俗学、舞蹈学等等相关理论,多视角、全方位、深层次对辽南高跷生存空间发生的变化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试谈了几点个人看法,这恰恰是我们走出“在舞蹈中看舞蹈、在舞蹈中论舞蹈”的囿限后,收获的最大成果。处于社会文化转型期这一关键时刻,如何保护和发展传统艺术现已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哪些传统艺术需要进行动态保护、哪些传统艺术需要静态保护(博物馆保护),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可是至今仍没有一个至善至美的解决办法,这就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尝试着总结、实践,只有真正致力于这项承上启下的艰难使命,才能为未来的事业发展进献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产品识别是企业有意识、有计划地使用特征策略,建立产品形象的一个过程,为的是能让公众形成对企业产品的一个总体认识和综合印象,是塑造和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其中产品理念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