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家要进行创作,面对画布(纸)首先就是如何安排各个物象在画面的位置,怎样组合它们以达到最好的画面效果。从艺术本体的角度上来说,东西方绘画的构图方式,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妙。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三章。首先,本文对东西方绘画进行追本溯源。中西绘画成长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之中,基于文化背景、审美观和科学观的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正如潘天寿先生所说:“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极则。”从西方绘画史看,直到二十世纪以前,绘画的表现方法、审美标准基本上就是追求真实感。西方古代美学要求“艺术摹仿自然”,后来叫做“再现自然”、“再现生活”。现实主义的典型化更是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之上的,唯有真实才能够具备打动人的因素。从古希腊到十九世纪末,欧洲绘画大体上在这个范畴中发展。绘画大师们创作出几多令人惊叹的伟大作品,各种流派兴衰交替,此起彼伏,千变万化,各臻其美。而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讲究“物我两融”,自然物象都是像人一样充满生机和节奏的生命。所以,中国画家看山水是“万物皆备于我”,以大观小、纵身大化、与物推移。中国画的构图具有浪漫主义精神,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物理限制,运用了“以大观小”的思维智慧和“蒙太奇”式的自由组合式构图法,体现了中国画在审美追求和形式表现上典型的民族风格。宋元是中国山水画的灿烂时代,由于绘画主体以文人居多,作品中自然带有浓郁的人文性质,反映文人的审美趣味,自然融合了诗词、书法等等因素,最终形成“诗书画印”的完美体系,传达出文人绘画中高逸与优雅的精神。随后,阐述东西方绘画的构图观念及原则。在西方绘画中,“构图”指在平面的空间中安排和处理表现对象的位置和关系,把个别和局部的形象组成画面整体,以表现构思中预想的艺术形象和审美效果。西方艺术家致力于在二维的平面上再现出三维空间中的物形和环境。他们用完全科学的态度来作画,对物体立体感的创造,主要利用线性透视、空气透视两个因素。随着科学进步而进步的透视法,始终是画家们无上的律则。几何性原则与西方传统的理性思维,影响到了构图方式的命名。西方绘画常见的构图形式有:金字塔形构图、倒三角形构图、S型构图等。构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被称之为“章法”、“布局”或“经营位置”。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诗·大雅·灵台》有载:“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经是度量、筹划,营是谋画。绘事者有云:“展纸作画章法第一”。中国画家讲究画面的开合、布势、虚实、主宾以及意象,在绘画中更注重主观意识的存在,强调人的意识、情感在艺术创造上的最大限度的表现。他们善于从自然中带回来自己的感受,通过心中的融汇“神遇而迹化”,从中找到笔墨与具体物象之间最佳的表达方式。他们从朴素的主客观交融的认知方式中,比拟汉字的基本形式,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他们“心象”表现的画面组合原则。中国画构图形成了“五字法”的构图样式:“由”字型、“甲”字型、“之”字型、“则”字型、“须”字型。最后,回归艺术本体,从形式美的角度再看东西构图。形式美的法则是在绘画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成果,是对艺术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绘画是一个视觉形式系统,东西方绘画都是由不同的点、线、面等形状要素,在画面上排列组合成不同的构成样式,最终传达出不同的视觉效果。西方绘画一直在遵循着亚里士多德所谓:“复杂中之统一”,即形式和谐为美的准则。这同“似奇而反正”的中国书画结构的规律,不谋而合。为了形式美的本质,东西方绘画各自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因为这是艺术最原本的目的。艺术的形式就是生命的形式,人类追求的形式美即生命的美,艺术显现的形态,也应该是能够代表人类最美的生命的形式。在艺术本体的道路上,东西方绘画用绝对不同的方式,达到了同一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