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人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取、培养及鉴定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可行的人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取、分离、培养方法。 方法: 通过人嗅黏膜组织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在倒插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及观察其细胞表面标记物;再在体外诱导其向脂肪细胞和骨细胞,应用油红O染色、茜素红染色分别鉴定脂肪组织脂滴和骨组织钙盐沉积。 结果: 体外培养的人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在形态上以梭形为主,细胞排列呈放射状,细胞增殖迅速。间充质干细胞阳性标记物CD73、CD90、CD105人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造血干细胞标记物CD34、CD45不表达。在特定条件下可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组织、骨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提示,所培养的人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表达Nestin和STRO-1。 结论: 人嗅黏膜组织块贴壁培养法是一种操作简便的有效的方法,通过此方法培养出的细胞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一般鉴定标准,表达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的标志物Nestin、STRO-1。 第二章人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 全面了解人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 1.人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纯化、培养、传代(方法同第一章); 2.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 3.加入神经干细胞培养基(DMEM/F12培养基+2% B27+20μg/L的表皮生长因子+20μg/L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观察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成球特性; 4.为进一步了解其生长特性,采用MTT法测定并绘制出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 5.流式细胞仪测定并分析其细胞周期; 6.在体外诱导其向神经元分化,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western blot、电镜及膜片钳等方法鉴定诱导后的细胞神经元β-微管蛋白(β-tubul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观察分化后的细胞的超微结构及细胞电生理特性。 结果: 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超微结构显示:细胞表面有许多的微绒毛,可有两种不同的细胞形态;具有成球特性且表达Nestin,生长曲线结果提示人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符合干细胞正常生长特征且细胞增殖较活跃;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检测表明,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有80%以上细胞处于GO-G1期;神经元特定诱导后,嗅黏膜间充质于细胞高表达神经元标记物MAP-2、tubulin,具有尼氏小体和钾离子通道。 结论: 人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在特定条件下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还可诱导为有部分成熟神经元结构和电生理活性的神经元,可作为神经修复的理想种子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