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大准铁路鸡鸣驿隧道为依托,在参考国内外隧道冻害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隧址区进行现场调查以及区域资料查询。根据隧址区的基本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对其气象条件、水文条件进行总结分析,并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同时对隧道冻害类型进行归纳总结,统计出隧址区主要冻害类型以及冻害严重路段,并进行分析。最后结合鸡鸣驿隧道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冻害治理措施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隧址区冻害情况与秋冬季节交替之间的降雨量有关,降雨量越大,冻结深度越深。在冬季,冻结深度达到稳定时,冻结深度与光照时间有关,光照时间增长,冻结深度变浅。隧道纵向冻结情况与隧址区主要风向有关,由于隧址区主要风向为西南风至西北风之间,隧道走向为NWW。在冬季,由于风吹作用将洞外低温吹入隧道内,进一步降低了隧道内温度,使得冻害更为严重。2、隧址区地下水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补给,与东北侧山脊补给无关。由于在隧址区北侧鸡鸣驿车站附近发育有较大冲沟,东北侧山脊地下水补给在此处被阻断,东北侧山脊地下水不能对隧址区进行补给。而大气降水一部分通过地表冲沟径流排泄,一部分通过地下岩体裂隙下渗至隧道平面,在隧道衬砌背后聚集,温度降低,造成衬砌冻胀破坏。3、隧道内K170+200~K170+350、K170+462~K170+732段,岩体风化程度较高,岩体较为破碎,地表水在向下渗流过程中,通过岩体裂隙向K170+462~K170+732段进行地下径流,经K170+200-K170+350段向进口处径流排泄,由于此两段均存在地层风化界线“凹陷”情况,部分地下水在此处汇聚,为隧道内冻害提供物质条件。4、结合鸡鸣驿隧道的冻害情况,重点对K170+200~K170+350、K170+462~K170+732段进行冻害整治,主要包括地表截水防渗、地下排水防冻,衬砌补裂防渗、围岩排水注浆以及对衬砌、排水沟施加保温层等方面,力求做到隧道冻害治理的彻底、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