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汉语翻译对文体变体及其文体价值的再现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vgpzz6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自出版以来反响巨大,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给全球读者,随后更逐渐演变为一个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对其的研究因此具有了重要意义。但也正因为“哈利·波特”己成为一个文化现象,以往对其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其商业策略、全球推广的研究上,加之这类小说通常被定义为儿童文学,作品本身获得的关注相对就更少了。   本论文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及其翻译的研究选择回归文本,对原著小说的文体进行分析,并描述性地研究其汉语译本如何对这些文体特征进行再现。   本论文首先是一个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关注《哈利·波特》作品本身的研究。该系列小说能取得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作品本身具有的特质必定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对作品文体特征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本质。而且一个文学作品之所以被成为文学,正是因为其与众不同的文体特征将人们从语言的日常使用中解放了出来,而这也就是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最需要传递的东西。   另一方面本论文采用利奇(G.Leech)的文体观,对该系列小说的两个汉语译本--人民文学社的简体中译本及台湾皇冠出版社的繁体中译本--如何再现原著的七大类语言变异进行了研究。对语言变异的运用是一个文学作品形成独特文体风格的重要方式,变异现象相较其他文体变体蕴含的文体价值也是最大的。因此翻译中对语言变异的把握无疑就是至关重要的。但又因为语言各不相同,对变异现象的转换难度也很大。语言变异既是翻译的重点,也是翻译的难点。同时这也是以往对《哈利·波特》小说翻译研究中较少涉及的一点。   本文通过研究更好地把握了原著小说的文体特征,并通过对其两个汉语译本的批评,看到语言变异在汉语翻译实践中受到的关注仍不够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译本对原著文体的再现,影响了译本的质量。因此我们也可看出,对语言变异的重视仍需提高。  
其他文献
最新的研究显示,生白发并非一无是处——它能降低患癌症的风险!据《每日邮报》近日报道,日本金泽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毛囊和人类的DNA一样,会受到“外在压力”的破坏。当压力
语用标记语被普遍用于在言语交际中,成为交流中帮助话语连贯的有效的交际策略或修辞手段。语用标记语的得体使用和恰当理解是体现语言使用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语用标记语
埃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主义诗歌革新运动的创始人。1915年4月,他出版的《华夏集》引起了文学界的轰动。《华夏集》是中国古典诗歌在美国的成功,也被认为是庞德对于英语诗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