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脏术后心房颤动(POAF)的高危期是术后2-3天,与术后全身炎症反应高峰期相一致。目前研究证明糖皮质激素可以下调心肺转流后的炎症级联活化,从而缩短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欧洲心脏病协会指出皮质醇和非甾体消炎药预防心脏手术后房颤的疗效尚不确定,在国内外大多数医院体外循环手术中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目前该方面的临床试验较少。POAF可增加脑血管意外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重慢性心力衰竭,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相关医疗支出,与术后高死亡率风险相关。近年来有研究提出地塞米松可以抑制体外循环后的炎症反应,减轻组织细胞的损伤,从而降低心脏手术后的心房颤动的发生率。第一部分目的系统评价地塞米松预防POAF的疗效。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2011.07)、EMBASE(19742011.07)、Cochrane Library(2011年第7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1.07)、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1.07)、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2011.07)等数据库。收集地塞米松预防心脏手术后心房颤动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5.0推荐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5.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研究(66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地塞米松可以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RR=0.6,95%CT:0.40~0.92,P=0.02),并不能降低术后的病死率(RR=0.79,95%CT:0.28~2.22,P=0.66)。结论围手术期使用地塞米松可降低患者心脏手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不能降低围术期患者的病死率。限于纳入研究手术种类局限,地塞米松的用药剂量、时间和次数不相同,建议以后的临床研究中进一步探讨。第二部分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对心朋手术后房颤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1年2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接受体外循环下冠状旁路移植手术、瓣膜置换手术的病例进行队列研究,分析围术期使用地塞米松组与空白组在房颤的发生率、病死卒、术后并发症、呼吸机支持时间、ICU治疗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的差异,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病例56例,包括行体外循环下冠状旁路移植手术患者20例,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36例,其中围术期使用地塞米松28例,空白对照28例。在瓣膜置换手术中,地塞米松组房颤发生率低于空白组(11.1%vs.44.4%,P=0.026),地塞米松组平均住院时间13.05±1.07天,少于空白组平均住院时间14.38±1.83天(P=0.008);在体外循环下冠状旁路移植手术中,地塞米松组房颤发生率与空白组无统计学差异(10.0%vs.20.0%,P=0.531);术后首次发生房颤患者的平均年龄67.2±9.2岁,高于未发生房颤患者的平均年龄56.6±7.8岁(P=0.0002)。结论在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中地塞米松能够降低术后房颤的发生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在冠状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中地塞米松并不能降低术后房颤发生率;高龄为心脏手术后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