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市场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当下时代的要求。翻译任务对译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翻译能力培养不容忽视,而翻译创造力与翻译能力息息相关。本文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于一体,在提出翻译创造力概念及构成的基础上结合了有声思维法、观察笔记法和访谈法来探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程序性知识,旨在对比职业译者和MTI学生译者的翻译创造力,及该能力对翻译质量的影响。本文拟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什么是翻译创造力?(2)翻译创造力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3)翻译创造力对翻译质量有何影响?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翻译创造力是一种翻译能力,属于生理心理因素。该能力体现在译者发现翻译问题和解决翻译问题的过程中,影响着译者的决策过程。翻译创造力由十大因素构成:问题识别力、流畅度、原创性、灵活性、可接受性、想象力、创造性理解力、自信心、推理能力和评估能力。(2)首先,翻译创造力体现在翻译过程的准备、酝酿、阐明和评估四个阶段中。其构成因素在各阶段中的体现程度各有差异,在阐明阶段体现的因素最多,分别是流畅度、灵活性、想象力、可接受性、自信心、问题识别力、原创性。其次,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体现最明显的因素依次是灵活性、问题识别力、可接受性、自信心和推理能力。从翻译问题和翻译策略角度来看,译者的翻译问题可分为理解问题、产出问题和综合问题三类。译者采用的策略可分为五类:抽象化、具体化、改变视角、延迟翻译和直译。职业译者以改变视角、抽象化和延迟翻译策略为主,MTI学生译者主要采用改变视角、延迟翻译和直译三种策略。职业译者的创造性翻译认知过程(65.1%)高于MTI学生译者(49.6%)。(3)受试的翻译质量可分为高分组、中分组、低分组三组。职业译者属高分组,其翻译创造力较强,注重酝酿和阐释阶段;自信心、原创性、灵活性、想象力、评估能力和可接受性都有益于译文质量。低分组翻译创造力较弱,忽视译文的评估阶段;自信心、可接受性、灵活性和推理能力较弱。本研究属跨学科研究。作者将心理学中的创造力引入翻译研究,并采用实证的手段探索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不仅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容,对翻译教学也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