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Co-基催化剂作为VOCs催化燃烧活性最高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之一,最有潜力取代贵金属。因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机械性能高且易成型等特点,使Co3O4/γ-Al2O3催化剂成为最具应用前景的负载型Co-基催化剂。但Co3O4和γ-Al2O3具有相同的尖晶石结构,经高温焙烧易发生强相互作用,在界面处生成非活性或惰性的CoxOy或Co Al2O4,使活性组分损失,从而使催化性能大大降低。尽管目前的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o-基催化剂作为VOCs催化燃烧活性最高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之一,最有潜力取代贵金属。因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机械性能高且易成型等特点,使Co3O4/γ-Al2O3催化剂成为最具应用前景的负载型Co-基催化剂。但Co3O4和γ-Al2O3具有相同的尖晶石结构,经高温焙烧易发生强相互作用,在界面处生成非活性或惰性的CoxOy或Co Al2O4,使活性组分损失,从而使催化性能大大降低。尽管目前的研究中有一些避免活性Co物种损失的策略,但都存在成本较高、制备工艺复杂或稳定性差等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一种简单的还原-钝化处理方法,可以对Co3O4/γ-Al2O3表面分散及界面结构进行有效调控,获得一种能在表面原位生成高分散活性Co3O4的核-壳结构Co-基催化剂,实现了丙烷催化燃烧活性大幅度提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该方法对不同强度界面强相互作用的调控程度及结构衍变规律,指导高性能Co-基催化剂的开发。同时,基于强的界面相互作用导致活性Co物种损失的问题,设计制备一种具有弱的界面相互作用的Ni-Co-O固溶体负载的Co3O4,并研究其表面分散及性能变化规律。首先,比较了不同载体(Si O2、Ti O2和γ-Al2O3)负载的Co3O4催化剂结构及性能,证明Co3O4/γ-Al2O3催化剂中Co-Al强相互作用是导致其活性低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重点研究界面Co-Al强相互作用,排除表面Co物种团聚的影响,筛选出10%Co3O4/γ-Al2O3-500(10Co Al)作为研究对象。针对Co-Al强相互作用是导致活性下降的主要因素,提出一种简单的还原-钝化处理方法对10Co Al催化剂表面分散及界面结构进行调控,实现了10Co Al-500RO催化剂对于丙烷催化燃烧活性大幅度提升,T50和T90比10Co Al降低了101 oC和105 oC;200 oC下质量比活性为5.06mmol C3·g-1Co3O4·h-1,高于文献中报道的同等条件下贵金属催化剂活性;且该活性在丙烷催化燃烧反应中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第二次反应T50和T90降低至192 oC和230 oC。采用该方法得到的10Co Al-500RO催化剂经循环反应11次或220 oC反应100 h后,催化剂依然保持稳定。为研究还原-钝化过程中催化剂表面分散及界面结构衍变,对其进行系统表征。结果发现,调控效果与还原温度有关,过低不能使界面物种得到有效还原,过高会导致表面Co物种团聚。采500 oC还原可以使催化剂表面Co物种增多,分散度提高。和10Co Al(0.12和21%)相比,10Co Al-500RO表面钴n(Co)/(n(Co)+n(Ni))含量增加至0.15,分散度提高至34%。结合H2-TPR、XPS和TEM表征结果,表面Co物种是以一种核-壳结构形式存在,该结构以单质Co为核依次被Co O和Co3O4包覆,最外层原位生成的高分散的Co3O4具有高活性。该结构在丙烷催化氧化反应气氛中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化,使表面生成更多高活性Co物种。为研究该处理方法对不同强度界面Co-Al相互作用调控的普适性,指导高效Co-基催化剂合成。进一步采用该方法对10Co Al-T(T=300-800oC)催化剂结构进行调控。结果发现,10Co Al-600-500RO活性提升幅度最大,T50和T90从10Co Al-600上343 oC和402 oC降低至225 oC和265oC。系统分析发现,在Co-Al界面相互作用相对较弱,表面Co3O4分散度较高的催化剂中,该处理主要调控界面强作用,使表面活性Co物种增多;在Co-Al界面相互作用过强,表面Co3O4团聚严重的催化剂中,该处理主要是提高表面Co3O4的分散度。而对一定强度的Co-Al相互作用可以同时实现界面调控和表面Co3O4再分散度,使活性组分最大限度被利用。基于Co3O4/γ-Al2O3催化剂中强相互作用导致催化性能大幅下降的特点,进一步设计制备了一种具有弱的界面相互作用的Ni-Co-O固溶体负载的Co3O4催化剂。较低n(Co)/(n(Co)+n(Ni))摩尔比时,表面Co3O4较少;较高摩尔比时,表面Co3O4会发生团聚。Ni O-Co(0.3)性能最佳,T50和T90分别为194 oC和213 oC,主要活性位点为Ni-Co-O固溶体表面原位生成的高活性Co3O4。Ni O-Co(0.3)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热稳定性。Co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耐水性能。
其他文献
硼烷氨(Ammonia-borane,AB)具有高的含氢量及无毒等优点,是储氢材料的理想候选者。硼烷氨在金属纳米颗粒的催化下可以发生水解反应从而达到快速释氢的目的,但纳米颗粒存在着易团聚的缺点,将其负载于其他载体表面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类石墨相氮化碳(g-C3N4)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金属纳米颗粒的载体。目前已有较多关于金属纳米颗粒/氮化碳催化剂催化AB水解脱氢的研究,但是传统的AB高效脱氢催化
<正>随着电网企业改革的深入和先进技术及管理模式的创新应用,电网企业内部许多岗位工作出现人力资源富余,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许多职工面临转岗失岗情况。在此形势下,加强一线班组员工岗位胜任能力建设,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保证电网企业安全稳定运营的重要基础。如何高效、精准的提升转岗人员的技能水平是当前电网企业培训工作的重点之一。但是,目前电网企业技能员工的培训主要以员工通过网络平台自主搜索、"
镍基高温合金是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热能转换、核能、国防建设等领域的关键材料。增材制造技术作为一种迅速发展的技术在精密成型镍基高温合金构件精准制备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已经成为高温合金复杂结构部件精密成形的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案。本文针对高γ′含量镍基高温合金增材制造工艺性能差的瓶颈难题,提出控制Al、Ti含量,引入碳化物颗粒,利用碳化物颗粒与γ′相的协同强化的方法来强化镍基高温合金,通过成分设计,发展
氧化物纳米纤维膜不仅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等特点,还兼具氧化物陶瓷优良的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抗氧化以及光、电、热、磁等特性,在高温隔热、高温过滤、催化降解、压电、光电器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静电纺氧化物纳米纤维膜的柔韧性及强度远未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纤维膜的强化机制尚未得到深入研究和系统分析。针对以上难题,本文以具有高强度、高模量和抗高温蠕变性的钇铝石榴石(Yttrium Alum
激光焊接Al-Mg合金(5XXX系铝合金)时容易产生匙孔失稳和飞溅等问题,严重地影响焊缝质量和力学性能。Al-Mg合金中的Mg元素的蒸发被认为是导致激光焊接Al-Mg合金过程中容易产生缺陷以及焊缝中出现Mg元素烧损的主要原因。提高激光焊接Al-Mg合金过程的稳定性需要立足于激光焊接过程中金属蒸发的机理以及金属蒸发过程与焊接过程中熔池和匙孔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本文以不同Mg元素含量的Al-Mg
先进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飞行器的飞行速度、距离和效率要求越来越高,其关键零部件迫切需要采用整体、轻量化制造工艺和轻质高强、耐高温的新型结构材料,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耐热钛基复合材料是在高温钛合金中加入硬质陶瓷相,实现高强高模和耐高温性能的综合利用。但是,在兼具优异高温性能的同时,也使得复合材料的热加工性差。采用传统热加工技术存在变形抗力大、塑性成形困难、成形精度低等缺点。而以超塑成形为代表
太阳能界面蒸发是近年来新兴发展的一种高效太阳能光热技术,被研究应用于污水处理、海水淡化、蒸汽杀菌、膜蒸馏等众多领域。然而,当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升材料的蒸发效率,太阳能光热蒸发材料的功能普遍单一,多功能光热蒸发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仍存在很大探索空间。另一方面,尽管光热蒸发材料的蒸发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对于太阳能-淡水转换效率和淡水产量的研究没有得到重视,如何提升太阳能光热蒸发系统的淡水产出仍
10Cr Ni3Mo V钢由于其强度高、韧性好等优异的综合性能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水面舰艇领域。传统的焊接工艺焊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而激光焊接技术因具备高效精密,加工柔性好,焊接质量高等优势,在船舶制造领域受到广泛关注。通过研究10Cr Ni3Mo V钢激光焊接(激光自熔焊、激光填丝焊、激光电弧复合焊)的动态行为、焊接缺陷的调控、焊缝成形的优化、接头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等,为激光焊接10Cr Ni3M
全面认识各种固溶元素的强化效应,是高效进行新型镍基高温合金成分设计的重要前提,但目前相关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深入。本文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高通量计算,对35种合金元素在二元镍基固溶体中的强化效应进行了系统评估;筛选出15种元素,对其两两组合在三元镍基固溶体中不同温度下的强化效应以及元素间的交互作用进行了评估;最后开发出了一个准确描述置换型固溶体晶格常数与成分间非线性依赖关系的普适模型。旨在深化
镍基合金是航空航天、能源、电力等行业常用的先进材料,具有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及耐蚀性能。近年来,增材制造技术的兴起为镍基合金零部件的制造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然而,γ’强化型镍基合金可焊性差,在增材制造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开裂现象,仍然是增材制造领域难以成形的材料种类之一。本文以Inconel 738这一典型的γ’强化型镍基合金为研究材料,对其激光定向能量沉积过程中的成形规律,开裂机理以及裂纹抑制方法进行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