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家庭自然环境下,通过对母亲及其分娩的健康足月新生儿进行生后6个月的纵向随访研究。了解0-6个月婴儿及其父母的情绪、睡眠情况。探索父母情绪、睡眠与婴儿睡眠模式、睡眠养育行为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全国9个城市10家医疗保健机构,共有381名父亲、母亲及其分娩的健康足月新生儿。在婴儿生后3天内,收集家庭社会人口学特征等信息。在婴儿1、3、6月龄时,分别用自评抑郁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其父母进行情绪、睡眠情况测评。采用腕表式活动记录仪和家长睡眠日记相结合的方法,在婴儿1、3、6月龄时分别进行连续3天的睡眠监测。使用SPSS和SAS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采用多水平混合效应模型、广义混合效应模型对父母情绪、睡眠与婴儿睡眠模式和睡眠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在婴儿0-6月龄内,婴儿母亲、父亲曾伴随有抑郁情绪的比例分别为39.1%、21.8%。婴儿母亲伴随抑郁情绪的比例高于婴儿父亲。相对于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母亲,大学以下学历母亲伴随抑郁情绪的比例较高(OR母亲=1.82)。相对于大学及以上学历的父亲,大学以下学历父亲伴随抑郁情绪的比例较高(OR父亲=2.05)。年长的父亲伴随抑郁情绪的比例相对较低(OR母亲=0.92)。2.在婴儿1月龄时,婴儿母亲、父亲报告睡眠质量一般或很差的比例分别占19.9%、4.1%。随着婴儿月龄的增长,父母亲睡眠质量不良的比例呈下降趋势(OR母亲=0.67,OR父亲=0.58)。随着婴儿月龄的增长,母亲夜间易醒和早醒的次数减少(r=-0.089,P=0.005)。影响母亲睡眠的原因依次是夜间去厕所(65.0%)、感觉热(36.5%)、做噩梦(29.5%)、婴儿喂奶、哭闹等其他原因(25.7%)、疼痛不适(22.1%)、感觉冷(20.5%)、咳嗽或鼾声高(18.1%)和呼吸不畅(6.2%)。影响父亲睡眠的原因依次是咳嗽或鼾声高(45.0%)、夜间去厕所(44.1%)、感觉热(21.0%)、做噩梦(14.3%)、工作压力、应酬等其他原因(14.2%)、感觉冷(13.4%)、呼吸不畅(9.7%)和疼痛不适(8.0%)。相对于情绪正常人群,伴随有抑郁情绪的母亲、父亲报道睡眠质量一般或很差的比例均较高(OR母亲=2.48,OR父亲=4.76)。睡眠质量一般或很差的父母亲出现抑郁的比例也较睡眠质量好的人群高(OR母亲=2.48,OR父亲=4.76)。3.相对于情绪正常的母亲,伴随有抑郁情绪母亲的婴儿白天小睡次数少。在婴儿夜晚睡眠模式上,相对于情绪正常的母亲,伴随有抑郁情绪的母亲带养的婴儿夜晚睡眠觉醒次数增加。白天小睡次数多的婴儿,其母亲伴随抑郁情绪的比例较低(OR母亲=0.88)。4.与情绪正常的母亲相比,在婴儿0-6月龄内曾伴随有抑郁情绪的母亲与婴儿的亲子活动行为出现的比例相对较低(OR 亲=0.73)。在婴儿0-6月龄内曾伴随有抑郁情绪的母亲,其婴儿自行入睡的比例相对较低(OR母亲=0.71)。在婴儿0-6月龄内曾伴随有抑郁情绪的父亲,婴儿入睡时为完全睡着状态的比例较低(OR父亲=0.73)。结论在婴儿0-6月龄时,父母情绪、睡眠情况会随着月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随着月龄的增长,父母伴随抑郁情绪的比例降低,父母睡眠质量提高。父母的抑郁情况与睡眠情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情绪抑郁的父母睡眠质量相对更差,睡眠质量差的父母伴随抑郁情绪的危险性高。母亲伴随抑郁情绪会使婴儿白天及夜晚的睡眠质量下降。白天睡眠质量好的婴儿,母亲伴随抑郁情绪的比例低。母亲伴随抑郁情绪会减少亲子活动,其婴儿自行入睡的比例降低。父亲伴随抑郁情绪会降低婴儿入睡时为完全睡着状态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