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白内障人群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分布研究目的:研究白内障人群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分布规律方法:分析白内障患者(94眼)Pentacam角膜地形图仪检查结果,总结角膜后表面散光的特点。结果:①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平均为0.34±0.21D,在这94眼中,40眼(42.6%)的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后表面散光<0.30D,37眼(39.4%)的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在0.30D~0.50D之间,另有17眼(18.1%)的患者散光≥0.5D②角膜后表面散光的轴位平均88.32°±23.10°,经统计有88眼(93.62%)角膜后表面散光为顺规散光,4眼为逆归散光(4.26%),另有2眼为斜轴散光(2.13%)。③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及轴位与年龄无相关关系(P=0.969>0.05),与性别亦没有相关性(P=0.967>0.05),而与前表面散光度数有显著的相关性,呈正相关关系(r=0.224,P=0.03<0.05),即随着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的增加,后表面散光度数也有增加的趋势。角膜后表面散光轴位也与前表面轴位有显著的相关性,成正相关关系(r=0.255,P=0.014<0.05),即随着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的增大,后表面轴位也有随其增大的趋势。结论: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很小,大部分为顺规散光,其大小、轴位都与前表面有显著相关性,且呈正相关关系,即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大小和轴位都与前表面有一定的“吻合性”或“靠拢性”。二、角膜后表面散光对角膜总散光的影响及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变化目的:研究角膜后表面散光对角膜总散光的影响,及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表面散光的变化规律。方法:将44只眼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大小轴位进行矢量运算,计算得角膜总散光,与前表面散光相比分析变化;44只眼行3.2mm透明角膜切口(右眼颞侧左眼鼻侧)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其术后一天、一周、一月、三个月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变化。结果:术前平均角膜前表面散光值为1.24±0.72D,平均角膜总散光值1.13±0.72D,两者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4只眼中使角膜总散光值减小的有27眼(61.36%),平均减小了0.30±0.18D;使角膜总散光值增加的有17眼(39.64%),平均增加了0.18±0.14D。术后一天、一周、一个月、三个月的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分别为:0.680±0.370D、0.543±0.320D、0.430±0.320D、0.327±0.193D,术前与术后三个月相比,两者的差异无显著性(t=0.211,P=0.834>0.05)。结论: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后表面散光值基本上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术后三个月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即白内障术后角膜后表面散光值变化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角膜后表面散光对角膜总散光是有影响的,如果忽略它将使部分病人角膜散光的预测产生严重偏差。三、角膜后表面散光对Toric IOL柱镜计算结果的影响目的:研究忽略角膜后表面散光是否影响Toric IOL柱镜度数的选择方法:术前对适合植入Toric IOL的57只眼用两种不同的方算计算柱镜度数,观察晶体型号有无变化。结果:3眼(5.26%) Toric IOL柱镜度数由Tn变为Tn+1;29只眼(50.88%)由Tn变为Tn-1;6只眼(10.53%)由Tn变为Tn-2;19只眼(33.33%)柱镜度数没有发生变化;7只眼由于散光度数变得很小,不再需要用Toric IOL矫正。结论:忽略角膜后表面散光将会使部分患者Toric人工晶体型号的选择产生偏差,从而不能最大程度的矫正角膜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