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肿瘤、脑血管瘤、脑血管畸形等脑部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病种,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这些疾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难度大、风险高的手术种类。它不仅要求医生将病灶准确切除,还要避免术中对重要的神经、功能区及血管造成损伤。传统的神经外科手术方式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统计表明:约有20%的病例术后存在肿瘤残留或者由于损伤了工常神经结构而引起偏瘫、失语等并发症。神经导航系统为弥补传统手术方式的不足,提高手术质量提供了可能。神经导航技术以病人自身的CT、MRI等影像学数据为基础建立图像引导空间,在手术前通过空间配准技术计算图像空间与真实病人所在的病人空间之间的坐标变换关系,而在术中通过空间定位仪实时跟踪手术器械在病人空间中的坐标,并将其变换到图像空间中去。进而在图像空间中生成虚拟手术器械并叠加显示在病人图像上,通过虚拟手术器械相对于病人图像的位置来定位真实手术器械相对于真正病人解剖结构的位置,辅助医生计划手术入路、确定病灶位置和边界以及避免对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损伤。神经导航系统不但可以帮助医生降低手术并发症,而且可以减少手术对病人造成的创伤、加快病人康复速度。准确定位是这一切功能的基础,定位精度也是神经导航系统最重要的性能指标。如何提高定位精度一直是神经导航相关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对神经导航系统中的各种误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分类,然后提出一系列创新性的技术和方法对影响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空间配准过程进行优化。全文主要研究内容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神经导航系统中各种误差的分析与分类。作者根据神经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将其中存在的各种误差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由于图像空间中反映的病人解剖结构与手术过程中真实病人的解剖结构之间的差异引起的误差;第二类是将手术器械的坐标位置从病人空间转换到图像空间的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其中第二类误差主要是由于图像空间和病人空间之间的空间配准问题引起的,本文其它几项研究内容就是通过提出新的技术和方法来降低这一类误差。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进一步将每一类误差划分成两个子类,并依次对各个子类中包含的共16种误差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点匹配空间配准中人工标记点的自动识别。点匹配是神经导航系统临床最常用的空间配准方法,现有导航系统需要医生手动识别人工标记点在图像空间中的位置。这个过程一方面耗时较长,另一方面识别精度受医生的经验影响很大。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提出了形状指数聚类和面片投影两种人工标记点自动识别算法,提高了人工标记点识别的精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了空间白配准的精度和效率。形状指数聚类法首先根据体素的形状指数和曲度特征对三维数据场进行分割,然后对分割结果中对应人工标记物的体素进行聚类,最后根据聚类结果定位人工标记点的位置。作者使用21个临床实际病例的CT数据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113个人工标记点全部被准确识别,平均识别误差为0.43 mm。面片投影算法通过对比人工标记物的投影图像与三维数据场皮肤表面局部面片的投影图像来识别标记点。实验表明:CT数据场包含的75个标记点中69个被准确识别,MRI数据场包含的52个标记点中47个被准确识别,其它标记点的识别误差为1个体素或者21/2个体素。第三部分,点匹配中标记点空间位置分布的优化。神经导航中医生最关心的是手术部位的靶点配准误差(Target Registration Error, TRE),但是研究表明:点匹配中TRE不仅取决于标记点间的配准程度,还与标记点个数和标记点空间分布密切相关。在本部分中,作者首先提出了一种交互式标记点分布优化方法,通过优化标记点的空间分布来降低手术部位的TRE。作者使用4家医院的46个导航病例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进行优化可以将由于标记点分布不当引起的TRE降低一半左右。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提出了针对头部不同区域和针对整个头部优化的两套标记点分布模板,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标记点在模板中的位置直接在病人头上设置标记点,并得到一个优化的标记点分布。第四部分,面匹配空间配准TRE特征的分析。面匹配是神经导航中一种新型空间配准方法,它使用人体固有形态特征进行空间配准,与传统的点匹配方法相比,其优点是不需要人工标记点和专门的影像扫描。但是,目前面匹配在临床中应用并不广泛,究其原因主要是它的配准精度不稳定、人们对其TRE的特征还不够了解。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在图像空间中模拟神经导航的面匹配空间配准过程,并对其TRE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进而总结出了临床使用中为了保证靶点匹配精度而需要注意的问题,为面匹配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综上所述,空间配准是神经导航的关键技术之一,空间配准的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如何实现方便、精确的空间配准一直是神经导航相关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神经导航中各种误差的全面分析以及对空间配准过程的优化,为提高神经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方法。全文相关内容以第一作者发表和录用SCI论文5篇、EI论文1篇,另向SCI检索的杂志投稿论文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