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里约奥运会的圣火已经熄灭,但是人们对于奥运会上的精彩瞬间仍然历历在目。各国运动健儿带着各自的责任,为祖国而战。由于奥运场地限制,大多数人选择通过媒体来欣赏赛事,这就要求媒体工作人员能够全面、真实的对奥运进行报道。作为传统媒体的纸媒也同样在绞尽脑汁的为读者展现这一盛大赛事。但由于纸媒的时效性和传播性等限制,导致纸媒在进行传播时受到了很多局限,慢慢被人们所抛弃。但纵观英国等欧洲国家,纸媒的传播仍然经久不衰,这其中两个国家的体制和文化差别是产生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选取《中国日报》和《泰晤士报》里约奥运会期间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新闻框架理论、文献资料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样本进行定量分析,从奥运报道主题框架、奥运报道结构框架和奥运报道话语框架三个方面入手总结出两份报纸在奥运报道上的差异,并得出结论:首先,从两者相同点看,《中国日报》和《泰晤士报》在主题上大部分都围绕运动员、教练员和赛事进行报道。在报道倾向性上都以中性报道为主且在报道对象上以本土居多。除此之外,二者在报道中大部分都以突出主要事件为目的并且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两者都选取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其次,在异同点上,《泰晤士报》在报道新闻的主题内容上大多从微观层面报道,《中国日报》则偏向选择宏观层面。在报道倾向性上,《中国日报》比《泰晤士报》更注重正面报道。在结构框架中,《泰晤士报》更注重新闻中的结果,而《中国日报》则相对注重背景。在话语框架中,《泰晤士报》更多体现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和金牌情节,在用词上比较夸张和个性,而《中国日报》则比较中规中矩,语言上比较谨慎。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本文也找到导致两国报道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两国的文化差异,两国各自的文化及其发展存在着巨大差异且这种差异从诞生便一直存在。中国的体育文化比较注重宏观和精神,而西方体育文化则以竞技为主,强调个人能力的超越。这就导致两份报纸在面对同一个赛事时会根据各自的报道框架进行报道。除此之外,国家体制和母语也是其中的原因。而本文的目的就是找出国外媒体在奥运赛事报道中的成功经验,来弥补我国纸媒的不足。所以从结论来看,《中国日报》在未来的奥运报道中应加强报道内容的多样性,可以多关注些微观层面,与读者拉近距离。在语言上再灵活一些,不要死板,这样会与读者起到很好的互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