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失能老人的数量逐渐增多。目前全国失能老人总数已达到3700万。就城乡分布来看,我国城乡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分别为5.0%和6.9%,农村明显高于城市。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谋生空巢家庭普遍,加之经济条件落后、社区建设滞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短缺,致使失能老人的生存质量非常低下。提高农村失能老人的生存质量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农村居家失能老人状况的描述,并将其生存现状与农村养老机构失能老人的生存质量进行比较,提出在农村家庭空巢率高、失能老人生存质量低的背景下,注重通过政府、家庭和市场合力的发挥推进农村社区医疗服务建设和农村养老机构建设,缓解农村失能老人生存质量低的问题。本文从老龄化加剧这一背景和提高农村失能老人生存质量的意义着手,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失能老人、生存质量、农村失能老人居家养老和农村失能老人养老机构养老的定义进行界定,试图由此寻找创新空间。在生活质量理论的指导下,以湖南省新化县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方式进行社会调查,对农村失能老人的生存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将农村居家失能老人的生存质量与养老机构养老的失能老人的生存质量进行比较,并通过比较分析探求缓解农村失能老人生存质量低这一问题的措施。最后在现状和比较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的指导,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居住在以收养“五保户”为主要对象的农村养老机构中失能老人的生存质量高于居家失能老人。其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跨城乡流动,农村空巢家庭增多、留守老人剧增,家庭养老功能迅速下降。在农村养老机构中失能老人的日常生活有专人照料、在医疗和康复方面的照顾具有专业性。同时老人在农村养老机构中,环境融入度高,孤独感减少。笔者认为在借鉴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城镇失能老人照护经验的基础上,应该围绕养老发展战略所提出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方针,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探寻社会化的管理方式,以期构建更为完善的农村失能老人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