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逐步增大,这种压力既有来自国内的货币因素,也有来自国际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我国中央银行为应对这种压力,正利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三率齐发,进一步发挥利率杠杆在调节总需求、管理通胀预期中的作用,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减缓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从融资渠道上,更加重视直接融资作用,鼓励企业采取股权、债券等融资方式筹措资金。努力抑制通货膨胀及通货膨胀预期的增强,争取为经济的平稳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引入了通货膨胀目标制这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以逐步取代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传统的货币政策框架。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新兴的货币政策框架,其核心就是中央银行向公众正式公布某个时期或某几个时期的通货膨胀目标值(点值或区间值),并明确承认将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的长期目标,中央银行在分析影响未来通货膨胀水平的大量的数据信息后,运用一定的模型预测出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向,将预定的通货膨胀目标与此预测值进行比较,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对货币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通货膨胀的预定目标值和真实值趋于一致。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失灵、高企的通货膨胀压力以及中央银行独立性增强等一系列变化,使得大量国家和地区舍弃了原有的货币政策框架,纷纷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这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大量的实践证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在稳定物价、降低通胀率、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运行环境和提高公众的信任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从我国的目前的情况来看,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从这个方面来看,我国需要寻找新的中间目标或者探索新的货币政策框架。目前我国经济形势稳定运行、金融健康发展、财政状况良好、货币政策透明度和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显著增强,已经逐步了具备通货膨胀目标制实施的前提条件。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应在货币政策上借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国家提出的通胀目标制来弥补当前货币政策的不足。本文通过研究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运作机理和实践经验规律来分析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因此随着条件的成熟,我国应择机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以取代现有的货币政策框架,进一步解决好我国通货膨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