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项研究探讨了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灾害实态、社会的灾害应对及其相关问题。文章对徽州一府六县范围内明清以来的水灾、旱灾、火灾、虎患、蝗灾、虫灾、冷灾、风灾、雹灾和地震诸种灾害分别进行了数量统计,并就统计数据、灾害的表现形式、危害程度和社会应对措施作了相关分析。由于水、旱灾害对徽州地区的农业和社会影响最大,且可以降水量为指标对灾害作定级处理,因此对水旱灾害资料进行了定级量化处理,以便对灾害状况的描述更为科学与直观,大致廓清了明清550余年来徽州地区的灾害概况。当地水旱灾害从危害程度与成灾范围上来说,都不算严重,但因其发生的频繁性而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社会有着重大影响。水旱灾害造成了局部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长期以来徽州地区在种植结构上不断调适,但粮食仍难以自给,故而外界粮食的正常足量输入是维持当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文章勾勒了当地的粮食运输网络与方式,描画了地方米市场景,探讨了明清灾荒时期的米价变动,并对粮食运输中的遏籴现象作了个案的探讨。仓储备荒是社会救济职能的重要体现,文章基本阐明了明、清两代徽州仓储体系的变迁,通过概括、对比与分析,明、清官私仓储发展历程,认为徽州仓储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发展具有连续性,但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转折明显,重大事件、关键人物对仓储发展影响巨大,地方政治对官仓的影响尤为明显。3、商业运营出现早,手段多样。4、民间力量对仓储体系的发展影响明显。当地的水利设施或引水,或蓄水,或自流,或提水灌溉,名目不一,因时因地而异。不论是灌溉或防洪,其设施多具有规模小、兴废无常的特点。而利用两份村落水利文书对歙西昌堨、吕堨水利设施的个案研讨,明确了民间水利的兴治,水利组织的规章、构成、与水相关的权力分配等等问题。灾害与城乡生活论及而较广。应对灾害的公共事务包括城市排水设施,农田与水利设施,用水矛盾与规则等。乡村环境的变迁则以棚民的迁入及其在徽州的活动为中心展开。林业保护则试图揭示保护规则中所显现的明清以来的主要变化轨迹。晚清救济体系的研究是利用光绪三十四年徽州水灾的征信录为主要资料,先大致复原了洪水的受灾范围与重灾区域,继而探讨了晚清徽州灾后赈济方式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