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教育政策对于国家民族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制定正确的民族教育政策事关民族间教育公平,又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清王朝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将义学这一中国古代的免费蒙学教育演变为由国家提倡的为贫寒子弟和少数民族子弟举办的学校,在少数民族地区积极推广义学,极大的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但我国现有的相关研究缺乏从教育政策的视角进行研究。贵州省榕江县,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也是战略重地。清王朝统治者在这里推广义学教育政策,时间长,规模大,影响深远,具有代表性。所以,本研究选择以清代贵州榕江义学政策实施情况作为个案,一方面丰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史的研究,另一方面使得我们对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教育政策如何更好的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进行一些思考,提供一些历史的借鉴。为了达到上述研究目标,本研究选择了文献法、个案法、比较法和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包括:1.清代贵州榕江地区义学政策的实施背景。其中包括清代民族地区义学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清代贵州义学政策实施的特殊背景和清代在榕江实施义学政策的具体背景。清雍正年间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新辟苗疆之后榕江当地少数民族起义频发,政局不稳。为了缓和当地少数民族与清王朝之间的矛盾,清王朝统治者决定以义学作为化民成俗,巩固统治的工具,于是在榕江大力推广义学政策。2.清代贵州榕江地区义学政策的实施情况。包含了教育管理政策,招生政策,师资选拔政策和经费筹措政策,教育内容政策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榕江义学在教育管理方面有专门的学官负责,对教育经费和学生学习、生活方面都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在招生政策方面主要是招收当地适龄的各族儿童。选择义学教师也有政策规定选择品德兼备的老生成儒。义学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是政府资金、地方捐资和学田三种方式。由于清代义学政策的目的是以封建伦理观念教化少数民族,所以规定以儒家思想为教育内容。3.清代义学政策在榕江产生的影响。分别从对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义学政策的推广缓和了榕江各族人民同清王朝之间的矛盾,稳定了政局,促进了当地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汉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和发展。与此同时,义学政策的推广也带来了一些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说义学教育独推儒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后,本研究根据前面的分析,对以榕江为个案的清代义学政策进行了反思。并结合我国当前的民族教育政策提出了一些思考,其中主要观点包括: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要坚持教育公平原则、关注民族地区的现实需要;民族教育政策要坚持多元文化理念;加大经费投入,保障民族教育政策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