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制度化的现代生活之中,人,无论是类还是个人,对于自己存在特性的无知和激发生命内力力量方面的无能,大多还是处于一种不自觉的甚至是自以为很清楚的状态,生活在种种自我成熟的“神话”之中。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其发展具有能动性。当人的发展水平达到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达到自我控制的水平时,人能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即个体具备了生命自觉。“生命自觉”是人的精神世界能量可达到的一种高级水平。它不仅使人在与外部世界沟通、实践中具有主动性,而且对自我的发展具有主动性。一个具有生命自觉的人,无论在对外部世界的作用中还是自我发展的构建中,都是一个主动的人。而现实的问题是,个体生命自觉的培育既是当代学校教育严重缺失的另一半,也是教育学研究中缺失的另一半。在一定意义上,教恰恰是为了不教,作为有意识的人道事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养成学生的生命自觉。对于生命自觉问题,有诸多视野的理论考察。教育学是在吸取传统文化、西方哲学、心理学等相关的理论和文化资源基础之上,在促进个体发展的实践立场上,以教育学独有的综合品性形成自己对生命自觉的理解。生命自觉作为教育学概念,可以从抽象结构和践行结构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在其抽象结构分析中,生命自觉具有意向性、关系性和时间性的内在构成。生命自觉作为意向性结构,其表现为主动性意向和成长意向。作为一种关系性的构成,则意味着生命自觉的能量是在关系中存在、吸取、发挥和生长,其建立的是一种共生关系结构。作为一种时间性的构成,生命自觉则包括满怀希望与发展可能的未来视野、“享受”与投入当下生命实践的现时感,以及基于未来想象与实现可能的计划性。不但如此,生命自觉具有本体特性,它意味着人享受着作为人本身的独有存在方式。其意向性、关系性和时间性在意义上都指向其本体性,并得以整合。在这样的过程中,对生命自觉的分析走向现实的人生及教育实践的审视与重建。作为一种现实的促进个体生命发展的高级性能量,生命自觉是一种实践性践行结构,具有整合与分化、调节与平衡、转化与生成等几个环节。生命自觉的实践性内涵,也意味着必须在高品质的实践过程中培育和提升儿童生命自觉。生命自觉的培育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从义务教育阶段要求来看:首先要有意识地注意和帮助儿童解决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主动适应问题;在小学初级阶段注意游戏与学习的渗透与转换,培养主动性的习惯,在中高年段则注意转折年段的引导,扩大视野、增加个体与群体、社会的互动;初中阶段则要放大“第一次”的成长效应,设计青春期的教育助飞,点化个体生命职业理想的初次觉醒,在美的因素渗透中提升生命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