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维·洛奇(David Lodge 1935-)是一位有国际影响的英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兼文论家,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两大领域均有建树。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对洛奇的研究方兴未艾。国内的洛奇研究偏重其小说创作的写作模式——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反现代主义,而对作品的主题研究相对薄弱,忽略了伦理主题。本论文则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探讨其小说的伦理道德主题,对其作品中的伦理道德现象进行“批评性阅读”,探索作品的伦理内涵,阐述作者的道德取向,揭示其伦理关怀的社会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五部分,由引言、正文三章,及结语组成。引言,概述戴维·洛奇的生平与创作、国内外洛奇研究现状、文学伦理学批评,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文学伦理学批评是由聂珍钊教授于2004年提出的,旨在借鉴、吸收伦理学方法,结合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研究作家、作品以及与文学有关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理解与启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主题创新与方法创新,在国内学界首次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探讨戴维·洛奇在小说创作的伦理道德主题。第一章,以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将“名利场”与“性自由”作为阐释坐标,分析戴维·洛奇的现代“道德危机”意识,及其产生的社会与个人原因。第二章,以性与伦理、爱情与伦理、婚姻与伦理、家庭与伦理等四节,研究戴维·洛奇作品中亲属性的人与他人的伦理关系。洛奇在多部小说中,对于英国上世纪下半叶婚恋伦理变化的状态表达出深切的关注。小说人物无不在与生活的“较量”中,体验人生、感悟人生,从而获得了某种人生的真谛与希望,并承担起对婚姻与家庭的责任。倡导合乎道德原则的善的生活,是作品中人与他人伦理的核心价值。第三章,以《治疗》为分析文本,分为“心理治疗”、“克氏治疗”、“自我拯救”三节,运用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学说,讨论作品中人与自我的伦理关系。已步入中年的主人公劳伦斯,在饱受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煎熬与折磨之后,与他的初恋莫琳再度相遇、相爱,最终获得“黄昏之恋”的拯救。作品实质蕴含着作者对后工业社会中人类普遍精神危机的思索与探讨。超越世俗、自我升华是作品中人与自我伦理的核心价值。结语总结论文的内容,并对戴维·洛奇面对社会道德危机时,在小说创作中表达的求“善”的伦理主张与求“圣”的伦理主张,从社会时代、人生阅历,以及知识分子精神三方面作一探源,认为洛奇是有自觉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作品中对社会道德危机展开直而不逸、婉而多讽的文学叙事,思索当代文明中的伦理困境及其出路问题,并为人们提供现实而深切的伦理关怀。可以说,戴维·洛奇是当代西方社会弊病的揭示者,精神生活的启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