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阅读教学作了全新的解释和定位:“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回顾和反思语文阅读教学史的基础上,本论文选取文本这一视角,将文艺理论转向与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联系起来,努力建构一种读者与文本视野相融合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基于此,从学理上对“文本”的考察就成为本论文的认知背景和逻辑起点,而对阅读教学具体运行机制的探讨,则是本论文追求的最终目的。语文阅读教学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其间所积累的经验与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尚存的问题更不容忽视。纵观几千年的语文阅读教学发展史,意识形态当道现象,语言学理性肢解现象,超越文本、任意解读现象此起彼伏。透过此种种表象,笔者将其归纳为文本解读层面的自我放逐倾向。文本,未经读者阅读时的作品的存在形式。由于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占主要地位,因而,本文的探讨对象也主要围绕文学文本展开。文学文本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系统,主要包括文学语言层、文学形象层和文学意蕴层三大层次。文本解读指读者对文学文本的阅读、理解与解释活动。伴随文本解读活动的产生、发展,西方文艺理论界从不同的目的与取向着手,指向了不同的解读对象,故而涌现出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三大解读理论。在文本和文本解读理论指引下,语文阅读观也经历了由传统的文本阅读观向“视野融合”的文本阅读观的嬗变。“视野融合”的文本阅读观,即文本意义生成于读者期待视野与文本视野的彼此碰撞、沟通中。在此阅读观的指导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即文本意义的生成。文本意义是文本视界和读者视界两种视界交融的第三生成物,这一观点把意义的生成置于文本历史时间和读者历史时间两种动态的历史时间流程中,使意义随着历史时间的流动而向着理论上的无限可能性生成。而文本意义的生成则取决于作者、文本、语境、读者四要素彼此间的相互融合;这一相互融合过程在文本中通过召唤性结构得以运行,不确定性和空白是召唤性的本真内涵。文本从语音语调层到思想感情层的各个层次都具有不确定性和空白,它们之间的叠加和联系是文本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的运行机制。文本视界和读者视界交融生成意义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对话”过程,因而,“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便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话是人的本体存在方式,也是阅读意义的生成因子。对话式阅读教学在主体间的非线性互动中实现了交互主体的地位平等,进而促生创造性的对话结果。它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流程为:在与文本对话中体验,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交流,在与自我对话中反思,最终促进师生特别是学生的自我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