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评价理论态度系统下男女主人公的人物构建——以《何以笙箫默》为例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wuju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以笙箫默》是顾漫于2003年创作的网络畅销言情小说,2014年由该书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和电影使得它声名鹊起。青春文学在年轻读者中的人气表明此类新型文学作品十分重要,不容忽视。本文搜集有关男女主人公的相关态度描述以及对话作为语料,以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态度变化以及人物构建,为小说的解读提供新视角。  评价理论自提出以来备受关注。其理论本身以及理论的运用研究都得以完善。评价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种话语分析中,这些研究不仅证实了评价理论的可行性,并为本文提供了可贵的参考价值。  在评价理论的理论框架下,本文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资源,判定资源和鉴赏资源的出现频率和分布情况如何?  (2)该频率和分布如何构建了男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3)该频率和分布如何构建了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通过研究,现将论文的主要发现总结如下:  (1)小说中,情感系统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判定和鉴赏系统。一共有213处情感资源,85处判定资源以及18处鉴赏资源用于男主人公的人物构建中。与此同时,在女主人公的人物构建中共有254处情感资源,53处判定资源和2处鉴赏资源,在这其中,52处为积极的态度资源。因而,消极态度资源的数量多于积极态度资源的数量。  (2)情感,判定和鉴赏系统的分布情况和出现频率将男主人的人物形象被构建得栩栩如生。通过情感系统的子系统,以琛在分手时郁郁寡欢,他怀念着与默笙在大学快乐的时光并且憧憬和她未来的生活。在试图与默笙重修旧好时,他极度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但是在和默笙和好之后,他希望能够永浴爱河。无论是和好前还是和好后,以琛对默笙总是感觉不满。  在判定系统中,他由于工作孜孜不倦,常被当做是工作狂,然而当他和默笙发生口角或与默笙一起工作时,他却经常心不在焉。默笙的行为总使他行为反常,而且使他无法拒绝她。  鉴赏系统主要集中在反应子系统,将以琛构建为外表迷人,气质出众的样子。但与默笙分手之后,他却憔悴不堪,吸引力下降,这却恰恰反应了默笙对以琛的影响至深。  (3)各子系统的分布情况与出现频率生动地构建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在态度系统下,默笙由于觉得自身不够优秀以及特殊的身份而缺乏安全感。正是由于这种安全感的缺失,她很少对以琛感到不满。与以琛分手的日子,她闷闷不乐并渴望着与他重修旧好。婚后,她比以前更幸福,也渴望着与以琛过上幸福的生活。  判定系统则构建了默笙的个性与行为。她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无法专注于工作。但是在追求以琛的过程中,却表现出极强的能力和意志力。而与以琛分手也对她造成很大影响,导致了生活中一些较为反常的行为。  与以琛不同的是,鉴赏系统对于默笙外貌和气质的构建比较少见。仅有的两个鉴赏资源将她构建为长相普通,学生气的人,不像以琛那样不管是外貌和气质都英俊潇洒。  从以上的综合分析中可以看出每个子系统的使用不是孤立的,反之,他们相互呼应,共同致力于男女主人公人物的构建,并激发读者心中的态度评价。本论文证实了评价理论在解读青年文学小说的可行性,并为《何以笙箫默》一书提供了新的鉴赏视角,从更深层次理解男女主人公的构建。
其他文献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生于俄国统治下的波兰东南部,后加入大英帝国商队并取得英国国籍,进而定居英国用英语写作。尽管康拉德在二十岁时他的英语知识充其量不过是几十个单词
理查德·耶茨(1926-1992)是美国焦虑时代的代言人,也是二十世纪独具洞察力的优秀作家。然而他在文学史上长期受冷落、被遗忘,即使在现代仍未受到读者和批评界足够的关注。《革命
作为20世纪上半叶英国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致力于探索和发展“意识流”这种全新的背离传统写作手法来揭示现实、尤其是现代人内心世界的小说形式。伍尔
单重态氧发生器(SOG)是氧碘化学激光器(COIL)的重要部件。介绍了单重态氧发生器发展过程中的4种类型以及最新进展,并比较各种发生器的优缺点,提出新设计的氧发生器需要考虑的问题。
随着教育全球化的增加,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而跨文化适应在跨文化交际中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出国深造,在促进了全球学识交流与文化交际的同时,他们也遇
“诗学”一词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指的是以批评戏剧为主而生成的文艺理论,因为在当时“诗”经常被用于指称普遍意义上的艺术。把poetics狭义地理解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