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新时代发展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开始由最基础的物质享受向精神文化享受逐步转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作为政府公共部门保障普通民众文化权益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全社会覆盖、无差别供给目标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基础。公共图书馆作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核心部分,目前中央及地方政府对以公共图书馆为首的公共文化场馆资金拨款付力度在不断增加,不过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因此,将公共图书馆政府资金投入效率测评作为财政保障工作的检验方式,对于优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途经、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公共图书馆为例,构建其财政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国内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发展情况概括梳理的基础上,将公共图书馆资金来源规模、结构和各类产出情况整理分析,参考我国文旅部2017年制定的《第六次全国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价标准细则》中的列举的相关指标,结合我国财政部门、统计部门相关统计年鉴中的指标体系设置以及国内外有关公共图书馆财政支出效率评估的相关文献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公共图书馆财政投入类和公共图书馆财政产出类两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在SPSS20.0和Deap2.1操作软件的基础上,在静态以及动态两个判断视角下,运用DEA模型及Malmquist指数对全国31个省份2012—2017年公共图书馆官方财政拨款数目使用效率来开展系统性测评,确保其能够从横向纵向的不同方向达成财政投入效率实证的对比效果。结果显示:(1)全国31个省份公共图书馆财政支出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892,整体综合效率水平较低,表明在现有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支出处于无效状态,且没有实现产出效率最优化。(2)全国31个省份中有一半的省份已经达到了综合技术效率的有效状态,说明这些省份实现了财政资金投入后的最优产出值,财政支出配置能力强,有着较高的财政资源使用效率。(3)全国公共图书馆财政支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平均值为0.989,小于1,这反映了公共图书馆在时间序列内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下滑趋势,属于缓慢下降幅度,年均仅减少1.1%。(4)根据全国31个不同省份公共图书馆财政支出效率地区差异化测算结果可知,有天津、辽宁、山东、福建等20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小于1,说明全要素生产率逐年下降的省份占比为66.67%,达到了将近三分之二的比例。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的指导,本文最后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转变财政职能来完善财政投入制度提升效率;系统化深入构建全层级财政信息数据库;引进技术手段发展数字化财政评估服务;推动财政效率评价流程管理及约束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