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作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向纵深发展。中国与东盟近年来也加快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2002年,在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达成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意向。这是中国与东盟在建立自由贸易区进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这项工作正式启动。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中,双方都把农业作为五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始终是中国与东盟开展合作的重头戏。
中国和东盟国家中的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落后,农业基础薄弱。实现农业现代化,增进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发展等方面有许多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方面。全面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农业合作有利于扩展我国贸易空间,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降低市场单一带来的风险;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和农业技术走出国门,提高东盟国家的农业技术发展水平;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在当下WTO农业多边谈判艰难的背景下,在区域范围内实现突破,形成示范作用;有利于增加东盟国家人民对我国的认识,让其分享中国发展带来的好处,为我国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还有利于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抢占农业合作的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农业和农产品其生产和贸易结构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我国大部分地处温带,而东盟国家主要地处热带,这一气候条件上的差异导致双方在农业生产上的资源禀赋差异明显,本文简要概括了东盟与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为了进一步确定中国与东盟在农业领域的贸易关系和相互潜力,通过借助相关统计数据,运用产品相似度指数和市场相似度指数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测算,得出了中国与东盟之间农业领域具有较强互补性的结论。建成后的自由贸易区,农业合作必将大有可为。
近年来,我国与东盟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有效的促进了各方经济的发展,概括起来,双方的合作形式一是农产品贸易领域,这是双方互通有无,加强合作的最直接体现。二是农业投资合作。三是农业技术合作与人力资源开发。四是通过各种农业博览会,丰富合作形式,提升合作水平。五是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各层次的对话机制。
在中国与东盟在农业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双方在合作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双方达成的合作意向中,有些仅停留在文件上,推进乏力;中国和东盟的农业合作之间多数还是政府在主导,民间进行的较少,企业缺乏积极性;合作资金来源分散,合作项目资金规模小,境外农业示范项目的可持续性不高;人才匮乏,对市场、投资环境、政策掌握等不足,出口秩序混乱、观念转变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农业合作受到抑制。
对此,为了更好的推动中国与东盟在农业领域的合作,文中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政府要高度重视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加大达成的各项协议的落实力度,做好服务工作,是农业企业成为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主体;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其作用,注重合作项目之间的互补性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我国应努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借鉴东盟国家相关经验,以应对可能带来的对我国农业造成的冲击;四是在我国与东盟的农业合作中,应注意根据东盟各个国家不同的农业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达到更好的合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