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银行为资产的增加而融资及在债务到期时履约的能力。而流动性风险,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的可能性,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会引发流动性支付危机导致挤兑情况发生。在商业银行经营中所承受的所有风险中,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直接危及到银行的生存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其破坏程度远非其他风险所能相比。因此,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一直都是各商业银行管理者及监管部门的重要工作。传统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主要指流动性不足的管理,但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体系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呈现多面化、复杂化,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和管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呢?本文就此展开了思考。 本文首先对于“存差”与流动性过剩的关系进行了澄清。通过分析指出,金融机构资产结构的多样化使存差不再适合用来刻画当前我国金融体系的特点及运行状况,不能作为衡量流动性的标准。 而对于流动性过剩的判断,社会各界有不同的分析角度:有从央行的基础货币供应量等宏观层面分析;有从金融体系价格泡沫等层面进行分析。而本文仅就银行体系出现的流动性过剩及其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当前的银行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超额准备金持续处于高位、商业银行持有二级准备即有价证券投资比例逐步提高、债券市场利率持续低位徘徊。而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既有我国经济运行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有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投资过热、信贷投放过快,外部因素指双顺差引起的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加大。在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越来越多。 从传统的观念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在于储备足够的资金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流动性不足,防止出现流动性危机,影响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但流动性管理本质实际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手段调节资金流入和流出,以增加资产的流动性,消除可能出现的流动性赤字所带来的资金周转困难以及合理利用流动性盈余,使其能满足日后的流动性需求并提高银行的流动性。在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下,需要重新认识流动性管理的问题:既要重视传统的流动性管理,防止局部、阶段性流动性短缺损害银行的安全性;同时又要对流动性过剩引发的深层次流动性风险加以必要的管理,以避免其仅满足流动性需求而削弱了银行的效益性,进而影响银行的长期流动性。 目前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分级管理”管理流程体制,总行基本是个管理机构,而分行则既是业务机构又行使对支行的管理职能,分行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机制的构造合理性、运转正常性和作用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总行流动性管理目标的全面实现,进而关系着商业银行系统整体的盈利性和安全性。因此本文就目前商业银行一级分行的流动性管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不足:一是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二是资产负债管理比较片面;三是管理信息不完全、内控机制不健全;四是商业银行管理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主要表现在监管落后及金融市场不发达。 在对国内的流动性过剩的环境及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后,本文提出了完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具体设想:首先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金融市场,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是通过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来解决目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一方面可分流一部分资金来源疏导流动性;另一方面亦可增加银行的利润来源,提高资本的自我补充能力,增加长期的流动性。第三是拓宽信贷领域,进行信贷结构创新。通过发展小企业贷款来优化资产构成,改善期限结构,提高收益水平。最后是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学习和应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提高识别风险,测量风险,规避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实现风险测算统计的制度化和科学化,更多的应用现代金融理论,数理统计技术和各种精致模型实施科学准确的量化管理,从经验性的传统管理提升为标准化专业化的现代管理,以应对金融风险管理发展的潮流。主要手段是:完善流动性管理的组织机制;建立流动性管理的监测反馈系统;流动性风险的控制处理机制;提高流动性风险的控制处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