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氏Ⅱ~1类错牙合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其中很多Ⅱ类错牙合的儿童存在下颌后缩,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生长发育、颜面美观和身心健康。应用功能矫治器施以矫形力促进下颌生长发育,改善上下颌骨间关系及侧貌,被认为是早期矫治下颌后缩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本研究中将新型可调Twin-block功能矫治器应用于国内正畸临床,矫治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1类下颌后缩儿童,探讨新型可调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的临床效果和作用机制。为其在国内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临床指导。目的:1.探讨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Ⅱ~1类下颌后缩颅面硬软组织的改变。2.探讨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Ⅱ~1类下颌后缩髁突位置变化以及颞下颌关节的改建。方法:随机选择19例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1类下颌后缩儿童,应用新型可调Twin-block功能矫治器进行临床矫治。疗程6~10个月(平均8个月)。通过对头颅定位侧位片、颞下颌关节中位断层片的测量,以及Helkimo主诉症状指数分析,观察比较矫治前后儿童颅面硬软组织、TMJ等的改建情况,对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的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1.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对下颌骨的作用最为显著,下颌生长朝着有利的方向发生了改变。SNB角平均增大3.05°,ANB角平均减小2.67°。下颌综合长度(Co-Pg)平均增加6.36mm,下颌体长度( Go-Pg)平均增加3.49mm,以及Pg到OLP平面的距离平均增加3.09mm,以上增长都具有显著临床意义(P<0.01)。SNA角变化不明显,表明该矫治器对上颌骨发育的抑制作用很小。前全面高(N-Me)、前下面高(ANS-Me)、及后下面高(Ar-Go)治疗后平均增加了3.72mm、2.84mm以及2.49mm,均有显著临床意义(P<0.01)。表明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可刺激面下部的生长,改善了上下颌骨矢状向及垂直向的不调。2.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没有使颌骨发生不利的旋转,SN平面与腭平面、牙合平面、以及下颌平面所成的角,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3.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后,上切牙后移2.33mm,下切牙前移4.28mm,上磨牙后移1.82mm,下磨牙前移4.21mm。上切牙内收了2.71°,下切牙唇倾了3.52°。磨牙关系由Ⅱ类矫治为Ⅰ类关系。磨牙覆盖平均改善了6.03mm,其中骨性作用占45.77%,牙性作用占54.23%。前牙覆盖平均改善了6.61mm,其中骨性作用占41.75%,牙性作用占58.25%。4.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后软组织面角增大;颏部软组织增厚;H角减小、颏唇沟深度减小,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下唇突点-H线距、鼻突度、上唇凹深、鼻下点-H线距、上唇基部厚无显著性变化。表明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治疗促进了面下部软组织的生长,利于侧貌面型的改善。5.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期间未引起TMD。6.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前中后期,髁突位置未发生明显改变。治疗前,髁突位于关节窝中央。当戴用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4个月后,髁突略向前移位,关节上、后间隙稍有增大,前间隙稍有减少,前后间隙面积比(X/Y)稍有减少,此期与治疗前后两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积极治疗(6~10个月)后,髁突在TMJ中的位置又回到治疗前水平,处于关节窝中央。结论:本研究将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应用于正畸临床。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1类下颌后缩儿童而言,此种矫治器通过渐进性地加力,充分利用生长发育的潜力,显著促进下颌矢状向和垂直向的生长发育,改善了侧貌面形;没有对TMJ产生不利的影响,通过对髁突进行渐进性刺激从而产生持续的本体刺激,结果是影响了支持骨组织的生长速率及骨小梁结果,符合TMJ的适应性、生理性改建。说明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1类下颌后缩能够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其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