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查找阅读有关徐景藩教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书籍及文献,对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同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孙宏文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医案处方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探讨孙宏文教授对徐景藩教授临床经验的传承与创新,期望达到可供临床借鉴的目的。方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徐景藩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文献,以及阅读《徐景藩脾胃病临证经验集萃》、《国医大师徐景藩临证百案按》、《国医大师徐景藩临证医案精华》等书籍,总结徐景藩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疗经验。收集2018年08月至2021年08月由孙宏文教授诊治的符合诊断、纳入、排除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初诊医案,规范化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相应模块,通过平台的数据分析系统统计中医证型、各证型常用方剂、处方中各中药的使用次数及常用剂量、性味、归经等及挖掘组方的规律、新方组合,得到药物组合及效方-参莪防变汤的网络分布图,后进一步通过SPSS26.0软件统计收集的效方治疗前后胃镜病理结果以评估效方的疗效。基于得出的数据分析结果及结合自身理解,分析和阐释孙宏文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结果:1.徐景藩教授予调中理气、疏肝和胃、养阴益胃分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三型—中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并认为湿邪、血瘀是主要兼证,关于祛湿,一则强调化湿与理气并重,二则强调各化湿之法(芳香化湿、健脾化湿、解表化湿、宣肺化湿、祛风胜湿)随证选用;关于祛瘀,中虚气滞证因虚寒易内生,活血化瘀药宜甘温,肝胃不和证因气机郁滞,化瘀必兼行气,胃阴不足证因易生虚热,活血化瘀药宜甘凉。2.本次研究筛选出孙宏文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处方291个,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如下:(1)单一证型及证型组合统计:单一证型排序由高到低是脾虚湿阻证(43.79%)、肝胃不和证(34.91%)、寒热错杂证(7.69%)、痰阻气滞证(5.92%)、脾胃湿热证(5.92%)、胃阴不足证(1.78%)。脾虚湿阻证+肝胃不和证以61.36%位居证型组合首位。(2)各证型常用方统计:脾虚湿阻证:六君子汤类(65.56%)、平胃散类(8.89%)、理中丸(6.67%)、五苓散(6.67%)、黄芪建中汤(5.56%)、补中益气汤(3.33%)、升阳益胃汤(2.22%)、资生丸(1.11%);肝胃不和证:小柴胡汤类(44.93%)、柴胡疏肝散(18.84%)、左金丸(8.7%)、化肝煎(7.25%)、温胆汤类(7.25%)、越鞠丸(5.8%)、四逆散(4.43%)、金铃子散(2.9%);寒热错杂证:半夏泻心汤(84.62%)、乌梅丸(15.38%);痰阻气滞证:旋覆代赭汤(50%)、半夏厚朴汤(50%);脾胃湿热证:三仁汤(80%)、甘露消毒丹(10%)枳实导滞丸(10%);主观总结胃阴不足证:益胃汤、沙参麦冬汤、麦门冬汤。(3)整体用药统计:纳入291个处方,中药173味,列出使用频次≥13次的前15位中药及其常用量:延胡索(10~15g)、陈皮(6~10g)、姜半夏(10~15g)、茯神(15g)、白芷(10g)、苍术(10~15g)、枳壳(10~15g)、莪术(6~10g)、厚朴(10~20g)、太子参(10~15g)、瓦楞子(30g)、党参(10~15g)、白术(10~30g)、黄芩(6~10g)、薏苡仁(15g)。其中温性药占比最高,为53.71%;药味以苦、辛、甘味为主,总占比89.14%;多归脾、肺、胃、肝、心经,总占比81.07%。(4)整体组方规律:通过关联规则得到药物组合:延胡索、白芷,姜半夏、陈皮,姜半夏、茯神,姜半夏、黄芩,瓦楞子、陈皮等;得到效方-参莪防变汤药物组成:党参或太子参、白术或苍术、莪术、薏苡仁、仙鹤草、半枝莲、甘草;通过熵聚类分析得到10个新处方:降香、紫苏梗、六神曲、旋覆花、柿蒂,海螵蛸、瓦楞子、延胡索、草果,海螵蛸、苍术、草果、白术,枳壳、乌药、干姜、草果、炮姜,莪术、姜半夏、白术、滑石,合欢皮、酸枣仁、红景天、百合,茯神、紫贝齿、茯苓、龙齿、浙贝母等。3.效方疗效评估:效方对改善胃黏膜萎缩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改善肠化或不典型增生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徐景藩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对于中虚气滞证,强调恢复脾胃正常的升降功能,以通补为要;肝胃不和证,关键是要调畅气机;胃阴不足证,甘凉养阴,酸甘化阴,但防滞胃;中焦湿阻,温化、清化、淡渗是总法;瘀滞胃脘,中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兼血瘀,选药宜能补能消,肝胃不和证兼血瘀,血中气药宜选用。2.孙宏文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一方面是辨证施治,另一方面是以效方-参莪防变汤为临证规律性基础组方。并认为脾胃虚弱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之基,而痰湿及血瘀是病程中常见的病理产物,且痰湿和血瘀易于化热,临证以“补益脾胃”“除痰化湿”“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疏肝理气”为治疗大法,用药平调寒热、标本同治、气血兼顾。其处方思路与徐景藩教授一脉相通且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