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企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关系到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政府作为国企改革的推动者,在其中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随着国企改革历程的推进,政府在改革中的角色经历了管制者、划桨者、掌舵者、服务者等阶段性变化。当下,政府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承担着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监督者、市场环境的监管者等职能。然而,改革至今,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定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出资与监管的混乱、国企改革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维护者边界不明等,因此,本文拟对造成政府在国企改革角色定位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重塑政府在国企改革中的角色定位的建议。我国政府在国企改革中的角色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从计划经济机制下政府全能管制国有企业以及放权让利阶段的相对管制,向承包经营阶段下微观层面的内部经营体制转换,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宏观层面的产权改革模式设计,政府在国企改革扮演着管制者、划桨者、掌舵者的角色。2003年以后,随着服务型政府的提出,促使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在国企改革中,政府侧重于提供公共政策、完善监督机制、维护市场环境等职能,扮演着服务者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在国企改革中,政府经历了管制者、划桨者、掌舵者、服务者等角色的阶段性变化。当前,政府在国企改革中承担了公共政策制定者、国有资产所有者、监管者等职能。政府并不直接作用于企业,而是通过制度供给、政策调节以及财政补贴和信息提供等方式,将相关信息传入市场,从而完成对企业的宏观调控,承担了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功能。此外,政府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中还承担了监管者的职能。目前,政府在国企改革中的角色定位还存在一些问题。政企不分与政资不分是政府作为公共政策制定者的缺位,从而导致国企改革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垄断性国企挤压民营企业、高管腐败、企业办社会现象的存在,是政府作为市场环境的维护着角色失位的具体表现。而“行业国资委”、监管与出资的混乱,是政府履行国有资产所有者与监管者的错位与混同。政府角色偏差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路径依赖的影响。其次,政府对国企改革模式的设计缺乏系统性。最后,国资委定位的偏差。由于路径依赖的存在,政企合一的模式长期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导致政企不分。相关配套措施供给不足,国企存在边界模糊等缺乏系统性的改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承担职能的阻碍。另外,国资委作为政府承担出资与监管职能的代表,其多重职能的机构设置以及浓厚的行政色彩,阻碍其行使公正监督和干净出资的职能。重塑政府的角色是新一轮国企改革成败的关键。首先,尽快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明确划分政府与市场关系,切实的分开二者,使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另一方面,重塑政府与国企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是服务而不是隶属。其次,将国企改革纳入“顶层设计”。国企改革关系到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改革,必须纳入到“顶层设计”中,从而系统的设计相关的制度安排。一方面,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改革以及国企薪酬分类管理。另一方面,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最后,分类国资委的多重职能。一方面,建立专门的出资部门,国资委仅作为监督者;另一方面,加强对国资委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