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崩尖子自然保护区地处鄂西南山区,中亚热带北缘,我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区,大巴山与武陵山地交汇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为研究区复杂植物区系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使其具有东西交汇、南北兼容的特点。本文以崩尖子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作为研究对象,在实地科学考察及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植物社会学、生物分类学、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和原则、植物地理学及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样方调查、数据整理、区系分析和植被分类研究,为崩尖子自然保护区区系研究及植被保护与管理提供基础科学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植物种类丰富据统计,崩尖子自然保护区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85科791属1957种,其中有蕨类植物27科55属100种;裸子植物6科16属25种;被子植物152科720属1830种。它们分别占湖北省维管束植物总科数的76.76%、总属数的54.48%、总种数的32.51%;占全国维管束植物总科数的52.41%、总属数的24.89%、总种数的7.03%。(2)大型科、属缺乏,单种科、属数量众多蕨类植物中含10种以上的大型科仅有鳞毛蕨科和水龙骨科2科,占崩尖子蕨类植物总科数的7.41%,含10种以上的大型属缺乏;单种科有11科,占崩尖子蕨类植物总科数的40.74%,单种属有34属,占崩尖子蕨类植物总属数的61.82%。种子植物中含50种以上的大型科有7科,占崩尖子种子植物总科数的4.43%,含30种以上的大型属缺乏;单种科27科,占崩尖子种子植物总科数的17.09%,单种属数量最多,共378属,占崩尖子种子植物总数属的51.36%。(3)研究区植物区系以温带性质为主,兼具过渡性研究区的蕨类植物属于热带分布型的共有23属,占蕨类植物总属数的41.82%;属于温带分布型的有14属,占总属数的25.45%,热带分布型占比较大,蕨类植物是热带成分占主体。但在种子植物中属于热带分布型的有250属,占研究区种子植物总属数的34.29%;属于温带分布类型的有396属,占总属数的54.32%,温带分布型占比更大,种子植物区系以温带性质为主。从属的数量和比例来看,研宄区域的植物区系是以温带性质为主,兼具由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4)植物区系具有古老、原始和孑遗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较丰富研究区种子植物中有亚洲特有科9科,中国特有科2科,中国特有属29属,特有成分占有一定比例。保护区分布有许多古老、原始的科和属,有三叠纪的红豆杉属、松属、三尖杉属等,有些物种如领春木、珙桐在研究区已形成较大的群落,充分显示出研究区植物区系的古老、原始和孑遗性质。在研究区共发现珍稀瀕危保护植物38种。(5)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崩尖子保护区的植被共划分为3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42个群系。他们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有规律的分布在保护区各个角落。从水平方向来看,崩尖子保护区的植被以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镶嵌有暖性针叶林:从垂直方向上看,海拔由低到高大体可将该地区的植被划分为4个带:1200 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带、1200-1800 m地段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1800-2000 m处的落叶阔叶林带以及2000 m以上的高山灌丛草甸带,垂直分布规律明显。(6)对崩尖子保护区典型植被代表-锐齿槲栎林进行了分析。锐齿槲栎群落是崩尖子保护区具有代表性的落叶阔叶林,在调查的5个锐齿槲栎群落中共记录75种植物,隶属于43科67属,物种丰富程度中等。该类型群落大多分布于坡度较缓的阳坡的中上部或山脊台地处,群落结构比较简单。植物种类的丰富度、样地间植物种类的相似程度、物种间的距离远近均与海拔有极大的相关性。群落中的高位芽植物种类最多且主要分布在中海拔地段,地上芽植物和地面芽植物次之,1年生植物种类最少,隐芽植物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