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原》对重塑现代人类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本文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其相关的人类学方面的研究,探讨面临20世纪初的精神危机艾略特所寻求的救赎之路。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绪论主要探讨目前《荒原》在人类学方面的研究状况以及可挖掘之处,这一部分主要是从三方面入手的,首先通过对国内相关研究的阅读与分析把握国内目前的研究视角以及思考其未研究之处;其次通过国外相关的人类学研究把握《荒原》前沿研究的动态趋向,最后本文的选题意义主要在于阐明艾略特所操演的仪式只不过是其虚构的人类学手段,通过为读者提供想象性的空间,在现实之外找寻到救赎的希望才是其文学人类学的价值所在。第一部分首先通过对祭祀中祭祀的时间、对象、以及目的等方面具体的解读,探究了春天的祭祀行为是人类祖先对丰收期待对万物繁盛的渴盼。其次,通过西比尔、以及有名的马丹梭梭屈士女巫和预言家帖瑞西士占卜了一系列的死亡与欲望意象,让我们看到人类违背上帝之约所经受的惩罚;最后,艾略特通过涤罪这一手段净化人类的罪恶并借助以西结的预言暗指我们需重新建立神与人之间的契约,恢复神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找到人类的精神归属。文学文本是诗人面对现实时所采取的应对手段,通过虚构让我们在他的操演中想象出一种涤罪后的拯救力量,帮助我们走出自我走向内心,走向反思使希望成为一种可能。第二部分首先探讨了献祭与牺牲、女人、暴力之间所暗含的人类学生命主题;其次通过对诗歌中葬仪的描述探讨了葬仪最根本的生命指向;最后通过把握诗歌第五部分中的复活意象认为诗人通过虚构化的手段使得春天大地得以复苏也让读者在诗人的复活操演的历程中实现了自身之外的扩展和精神启蒙,找到战胜一切外在形式的力量。第三部分首先通过对诗歌脉络的整体把握,认为诗人用虚构化的手段借用祭祀、占卜、涤罪、献祭、葬仪、复活等操演了一场场仪式让我们在时代的信仰危机以及主体性的迷茫这一经验中不断回到自身,这一操演行为本身就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与情绪让我们在想象达到对现实的越界充分说明了人类学其实就是文学人类学。结语揭示了《荒原》通过非理性之诗所达到的人类学启蒙意义,让我们在与诗歌对话的同时,找到宗教的救赎意义与精神之死可以复活的可行性路径,在虚构与现实中与诗人达到救赎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