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是由旋毛虫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食源性寄生虫病,对人类的健康状况具有很大威胁,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高的感染率,能够引起被感染宿主产生并发症,如心肌炎、毒血症甚至死亡。因此研究抗旋毛虫的核酸疫苗及其免疫机制对旋毛虫病的预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试验通过RT-PCR方法从旋毛虫肌幼虫总cDNA中克隆获得旋毛虫抗原基因p43与p53,并将p43、p53基因通过T4连接酶分别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上,免疫前1d在小鼠胫前肌注射0.5%盐酸普鲁卡因50μl/只。每隔2周免疫一次,于三免后第2周,每个试验组小鼠感染100蚴旋毛虫肌幼虫。攻虫后7d每组分别剖杀3只小鼠,计算成虫减虫率;攻虫后35d,每组分别剖杀3只小鼠,计算LPG、RCI、肌幼虫减虫率及RCI减虫率。在各时间点上取小鼠血清用于检测抗体水平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试验结果显示,旋毛虫感染小鼠后7d,与PBS对照组成虫检出数相比,空质粒组成虫减虫率为17.91%,试验组I、试验组II和试验组III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37.31%、34.33%和41.79%,组间差异显著(P<0.05);旋毛虫感染小鼠后35d,与PBS对照组LPG相比,试验组I、试验组II和试验组III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70.16%、65.60%和72.07%,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与PBS对照组RCI相比,试验组I、试验组II和试验组III的RCI减虫率分别为71.33%、76.60%和70.38%,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三次免疫后,IgG抗体水平提高,与PBS组差异显著(P<0.01);各个试验组小鼠血清中的H-FABP检测结果均低于70pg/ml,与PBS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应用流式细胞术对小鼠淋巴细胞中的CD4+/CD8+比值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三次免疫过程中与PBS组相比各试验组CD4+/CD8+比值均为上升阶段,表现为免疫增强阶段;在攻击感染旋毛虫后7d,空质粒组、试验组I、II、III均表现为免疫抑制阶段;在攻虫后21d与35d,各个试验组均表现免疫增强阶段,且到本试验结束仍表现为免疫增强。本试验通过应用SYBR-Green I荧光定量方法检测小鼠肠上皮细胞TLR2及TLR4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TLR2检测中,除了在感染旋毛虫后21d的TLR2表达增大明显外,其余各个试验时间点其表达量都维持在较低水平,但是在二免后,试验组I、II、III与PBS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三免后,试验组I与PBS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II与PBS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III与PBS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在TLR4检测中,其试验结果显示,随着免疫时间的增长,TLR4的表达量有所增加,在攻虫后7d TLR4表达量达到各个试验时间点的最高值,随后表达量开始下降,其中攻虫后21d TLR4表达量仍有较高的表达。本试验通过探讨旋毛虫p43、p53基因的核酸疫苗对小鼠免疫保护的效果与免疫保护机制、检测小鼠小肠TLR2与TLR4的表达量变化情况,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旋毛虫免疫机理与致病机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