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以胃肠道多发性错构瘤性息肉和口周皮肤、颊黏膜及四肢末端的黑色素斑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约50%的PJS患者有家族史,发病率约为1/8300~1/200000。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PJS息肉,最常见部位是小肠。LKB1基因位于19p13.3区域,已被证实其胚系突变为PJS的主要致病原因,该基因由九个编码外显子和一个非编码外显子组成。编码一种由433个氨基酸组成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包括三个结构域:N端非催化结构域、催化激酶结构域和C端非催化调节结构域。LKB1蛋白活性缺失与错构瘤性息肉向恶性肿瘤的演变密切相关。目前研究发现在PJS患者中LKB1基因的突变检出率为70%-94%,仍有部分患者未检测出LKB1基因突变,提示可能存在其他未知的突变位点,或其他致病基因参与。随着不断提高的基因检测技术,与PJS相关的致病基因的突变检出率和类型将会不断增加,从而进一步完善PJS患者致病基因突变谱。我们通过PCR扩增和DNA测序技术检测20例PJS患者LKB1基因编码区序列,将测序结果与正常LKB1基因序列比对,捕获LKB1基因新的突变位点,并分析LKB1基因突变与PJS发生肿瘤的关系,以及家族史组患者与散发PJS患者组基因突变率的差异。同时应用免疫组化分析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ferase,DNMTs)在PJS息肉(其中有5例伴发胃肠道恶性肿瘤)、散发结肠癌及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PJS息肉演变中的意义。 对20例PJS患者行基因测序后发现12例患者检测出LKB1基因编码区的突变,其中10例突变类型被基因库收录,2例突变位点未见报道,可能为LKB1基因新发致病位点,其余8例患者LKB1基因编码区未检测到突变。PJS患者不伴发胃肠道恶性肿瘤组突变率67%与PJS患者伴发消化道恶性肿瘤组突变率40%,两组LKB1基因突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2,P>0.05)。家族史组LKB1基因突变率75%与散发组LKB1基因突变率50%,两组LKB1基因突变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P>0.05)。 DNMTs表达情况:DNMT1蛋白阳性表达位于细胞核,在正常结肠黏膜、PJS息肉、PJS伴胃肠道恶性肿瘤、散发结肠癌组织中表达逐渐增强,各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0,P<0.05);DNMT3a蛋白阳性表达位于胞质,在正常结肠黏膜、PJS息肉、PJS伴发胃肠道恶性肿瘤、散发结肠癌组织中表达逐渐增强,各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0,P<0.05);DNMT3b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质,在正常结肠黏膜、PJS息肉、PJS伴胃肠道恶性肿瘤、散发结肠癌组织中均呈弱阳性表达,各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8,P>0.05)。 研究结果表明LKB1基因突变是PJS患者发病的主要致病基因,新发现的位于exon3插入突变(C.383-384insT)和exon2的内含子与外显子交界区突变可能是PJS患者发病的遗传基础。DNMT1、DNMT3a在正常结肠黏膜、PJS息肉、PJS伴胃肠道恶性肿瘤、散发结肠癌的表达水平呈增强趋势。根据四组中DNMTs的表达变化,DNMT1和DNMT3a可能是PJS发生和演变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