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肺部磨玻璃(样)病变的各种影像学征象的分析、研究,探讨可吸收性磨玻璃病变的影像特点及相关因素预测价值,进一步提高对磨玻璃病变的认识及鉴别诊断水平;为临床医师的诊断和治疗措施的选择提供准确依据;以期减轻患者的恐惧,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实现精准医疗。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自201 7年1月至20 1 9年1 0月期间经胸部CT检查发现的共9 7个磨玻璃病变的影像学资料,所有图像均进行薄层高分辨率CT重建(HRCT)。其中经过内科抗炎或/和抗感染治疗有效并已吸收的37个病灶为可吸收组,其余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肺癌的60个病灶为对照组(肺癌组)。将可吸收组与肺癌组进行比较,通过对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病变位置、病变类型),影像征象(病变外形、病变边界、支气管形态、病变边缘特征、有无分叶征、有无空泡征、有无血管扭曲、有无胸膜凹陷征、周围改变、病变内实性成分形态)的分析比较,提取可吸收磨玻璃病变组的相关影像征象并总结归纳,最后运用统计方法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预测。统计方式:所有数据整理后均利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值变量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用均数土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影像征象)利用卡方检验(Fi sher检验)进行统计处理,用例或百分比(%)表示。①应用单因素Logistics回归评估各征象与可吸收组的关联性,应用随机森林模型得到各影像征象(分类变量)在可吸收组中的重要性排序。②对可吸收性的含实性成分磨玻璃病变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应用多因素随机森林回归分析其独立预测因素并绘制ROC曲线图。结果:1、可吸收组与肺癌组之间在病变位置、病变外形、病变边界、支气管形态、病变边缘特征、有无分叶征、有无空泡征、有无血管扭曲、有无胸膜凹陷征、周围改变(局部细支气管壁毛糙及腺泡结节影)、病变内实性成分形态等多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2、单因素Log is tics回归显示以上有统计学意义的分类变量(征象因素)均与可吸收组相关,包括病变外形(不规则)、病变边界(模糊)、支气管形态(自然穿过无扭曲)、病变边缘特征(平直)、无分叶征、无空泡征、无血管扭曲、无胸膜凹陷征、周围改变(局部细支气管壁毛糙及腺泡结节影)、病变内实性成分形态(规整);随机森林模型结果得到与可吸收组相关的预测因素及重要性排序为边缘特征(平直)、周围改变(局部细支气管壁毛糙及腺泡结节)、无分叶、病变边界(模糊)、病灶外形(不规则)、支气管形态(自然穿过无扭曲)、病变内实性成分形态(规整)、无血管扭曲、无空泡征、无胸膜凹陷征,其中前七位价值较大。3、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即病变外形(不规则)、病变边界(模糊)、支气管形态(自然穿过无扭曲)、病变边缘特征(平直)、无分叶征、无空泡征、无血管扭曲、无胸膜凹陷征、周围改变(局部细支气管壁毛糙及腺泡结节)、病变内实性成分形态(规整)纳入多因素回归。多因素随机森林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可吸收性的含实性成分磨玻璃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为实性成分形态规整、无空泡征、无血管扭曲、无胸膜凹陷征,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45,特异度为0.848,灵敏度为0.920。结论:①预测可吸收性磨玻璃病变的相关因素及重要性排序(前七位价值较大)为边缘特征(平直)、周围改变(局部细支气管壁毛糙及腺泡结节)、无分叶、病变边界(模糊)、病灶外形(不规则)、支气管形态(自然穿过无扭曲)、病变内实性成分形态(规整)、无血管扭曲、无空泡征、无胸膜凹陷征。因此,对HRCT发现的磨玻璃样病变,表现为边缘平直、病灶周围细支气管壁毛糙及腺泡结节、无分叶征、病变边界模糊、病灶外形不规则、病灶内支气管自然穿过无扭曲、病变内规整实性成分者提示为可吸收性,应作为给予抗感染或/和抗炎治疗的依据之一;②可吸收性的含实性成分磨玻璃病变,其独立预测因素为实性成分形态规整、无空泡征、无血管扭曲、无胸膜凹陷征。实性成分规整呈类圆形者多为可吸收性病变。因此,对HRCT发现的含实性成分的磨玻璃样病变,表现为实性成分规整呈类圆形者,应给予抗感染或/和抗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