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缘生法”是金圣叹小说理论的一个根本性命题,金批《水浒传》第五十五回回评指出:“耐庵做《水浒》一传,直以因缘生法为其文字总持……”在金圣叹看来,“因缘生法”于《水浒传》的创作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性意义。这一命题的提出,为金圣叹探索小说创作的特殊规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因缘生法”语出释典,是佛教缘起论的基本组成观念,用以解释宇宙、社会、人生以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因缘和合而世间的万事万物生起。“法”,是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概括。“因缘”则指生起“法”的内外原因。世间万象纷纭,然都是各种关系、条件相互联系交织而成的因缘之网,其中无一能孤立独存,本性是空。“因缘生法”论抽空了宇宙万象存在的物质性,而将其归诸于心,认为大千世界事物的生与灭都是主观精神的表现。金圣叹将这一佛理用来论文,意在表明文学创作也是人内在精神活动的外化,种种的“法”皆源自文“心”。金圣叹认为“一部《水浒传》悉依此批读”,“皆从才子文心捏造而出”(第三十五回夹批)。金圣叹驱遣佛家的“因缘生法”为己所用,提出“亲动心而为”这一具有本质意义的论断,说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幻化为描写对象,才能塑造出传神逼真的艺术形象。但“动心”的同时,还要“深达因缘”,使“文随因缘而起”。而“深达因缘”之时,已是“格物致知”之人。金圣叹由此提出另一个相关命题:格物之法,以忠恕为门。但“因缘生法”是“格物”的理论前提,只有充分考虑原因和条件,“心”临其境,才能达到“物格”的境界,这样创造出来的人物才能“各自入妙”。“因缘生法”固然是心生万法,但仍须遵从“因缘”。法,亦是因缘关系之中的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法”是规范、规则。佛学有“法”,文章亦有“法”。“文”毕竟有它特有的形式规范、行文技巧,这些都无法从“心”得到解释,而必须从文本自身来寻求答案。文章之法,金圣叹以“精严”二字来概括,“何谓之精严?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部有部法是也。”金圣叹从《水浒传》看出的是“《水浒》之文精严”,字、句、章、部各有其法。字法句法是语言层面的修辞之法,章法是各故事段落间相互配合、巧妙安排的技法,部法相当于现代批评所说的“结构”。金圣叹从文章学的角度分析《水浒传》行文布局、遣词造句的种种“法”,既有探幽索微,又有整体把握。这样的方式意味着批评进入了文本分析的阶段,对于批评的深入具有重大的意义。金圣叹拈出的文法,不仅仅具有“精严”的形式法则意义,还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意义。“法”,其实可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法,是金圣叹拈出的小说批评的一个范畴,但论诗文言法度并非自圣叹始,而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