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氧化物弥散强化(Oxide Dispersion Strengthened,ODS)合金凭借其优异的抗辐照及高温蠕变性能而被公认为第四代核反应堆燃料包壳的重要候选结构材料之一。高Cr高Al含量有利于提高ODS合金在超临界冷却水及液态Pb-Bi冷却液中的抗腐蚀能力,本文利用等温退火的方式模拟了含Al的15Cr-ODS合金的烧结成型过程,揭示了烧结过程屮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演化过程,分析微观组织对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氧化物弥散强化(Oxide Dispersion Strengthened,ODS)合金凭借其优异的抗辐照及高温蠕变性能而被公认为第四代核反应堆燃料包壳的重要候选结构材料之一。高Cr高Al含量有利于提高ODS合金在超临界冷却水及液态Pb-Bi冷却液中的抗腐蚀能力,本文利用等温退火的方式模拟了含Al的15Cr-ODS合金的烧结成型过程,揭示了烧结过程屮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演化过程,分析微观组织对力,学性能的强化作用,为优化ODS合金的制备工艺、改善性能奠定基础。将机械合金化(Mechanical Alloying,MA)方法制备的 15Cr-ODS(Fe-15Cr-4.5Al-2W-0.3Ti-0.3Zr-0.3Y2O3,wt%)合金粉分别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条件下退火。采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小角X射线散射(Small Angle X-ray Scattering,SAXS)、维氏硬度表征退火过程中晶粒尺寸、晶格畸变、纳米析出相尺寸及密度分布、显微硬度的变化过程,分析比较退火过程中细晶强化、弥散强化对显微硬度贡献,得出以下结论:(1)合金粉的晶粒尺寸在相同退火温度下,随着退火过程的进行,呈现不断长大的趋势。退火相同时间的条件下,温度越高,晶粒尺寸越大,长大速率越快;(2)各温度退火过程中,15Cr-ODS合金粉中小尺寸析出相的分布密度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对应的小尺寸析出相的平均直径规律相反,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900℃和1000℃退火,分布密度均在1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3×1023/m3和6.9×1023/m3,相应的平均直径均为2.4nm。1100 ℃和1200℃退火过程中分布密度的最高值则出现在退火30 min 后,分别为5.8×1023/m3和5.0×1023/m3,相应的平均直径分别为2.5nm和2.6nm;(3)大尺寸析出相(如YAlO3和A12O3),在900℃退火过程中,密度不断增大,最高值为8.3×1021/m3,平均直径对应逐渐减小到6.4nm。1000℃和1 100℃退火,分布密度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最高值分别为6.4×1021/m3和5.3× 1021/m3,对应的平均直径变化规律相反,分别为6.6nm和6.9nm。1200℃退火,分布密度在退火5 min已经达到最大值3.9×1021/m3,后续过程分布密度不断降低,平均直径大体呈现不断长大趋势,相应最小值为7.3nm。退火温度升高,分布密度的峰值逐渐降低,平均直径的最低值逐渐增大;(4)MA后的合金粉,显微硬度最大,达到858HV。退火过程中,合金粉的显微维氏硬度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均呈现“降低-增大-降低”的过程,相同退火时间,硬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低温、短时退火时细晶强化贡献率大于弥散强化,升高退火温度及延长退火时间,有利于提高弥散强化贡献率。
其他文献
近年来,德国提出的“工业4.0”及中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在强调智能制造的同时也将绿色制造置于关键地位,钢铁行业与汽车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巨头受到广泛关注。汽车工业正致力于汽车轻量化的研究,随着汽车销售及保有量的不断提升,环境压力及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短缺成为我国面临的巨大问题,这极大地促进了先进高强度汽车用钢的发展。传统的第一代汽车用钢和第二代汽车用钢已无法满足未来汽车的发展要求,因此新一代汽车
在工业部门使用的所有热交换装置中,溶液中悬浮颗粒的沉积会导致许多问题,如降低了过程效率和生产效率,对工业环境造成了许多危害。在换热器或工业锅炉中,悬浮物开始沉积在管道和炉壳内,造成压力增大,降低了工业设备的使用寿命。在过去的一些年里,人们采用了许多技术来减少悬浮颗粒的沉积,如制备金属合金,采用表面工程技术或表面改性方法等。表面工程或表面改性是抑制悬浮颗粒沉积的现代技术之一。其他降低表面自由能的方法
本课题目的是制备出轻质的、高强度、高塑性的复合材料,大塑形累积叠轧对于超细晶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多层冷轧的样品具有塑性差的缺点,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设计多层复合板冷轧以后进行退火的处理工艺,制备结构不同的3003/4343铝合金层状复合板和3003/8011铝合金层状复合板并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对于不同结构的3003/4343铝合金层状复合板和3003/8011铝合金层状复合板分别采用
与“铁素体+珠光体”钢、回火马氏体钢相比,超低碳贝氏体钢是一种强韧性优异、工艺成本经济、且用途广泛的钢种,它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及冶金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在厚规格结构钢热轧过程中,表层与芯部一直存在形变量与冷却速度不均匀的问题,近年来的研究与生产实践均着力于轧制、冷却设备能力以及钢板淬透性的提升,以期望获得细化的低温转变贝氏体组织。针对厚规格结构钢制备的这一难题,本文着重研究了轧后冷却过程中的相变
中厚板轧制过程中出现板材头部弯曲的现象,是轧制领域尚未得到完全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轧制过程中如果轧件头部微微上翘是有利于生产的,但是在实际生产中轧件头部通常会发生很严重的弯曲。轧件头部弯曲的程度过大会对生产稳定性、成材率、产品产量和质量等产生不良影响。在中厚板轧制过程中,造成轧件头部弯曲的本质原因是由于其上下表面的轧制条件不对称。而引起不对称轧制的因素有很多,在实际轧制过程中,这些影响因素交织在
莫来石纤维多孔陶瓷因其轻质、高孔隙率、抗热震性能优异、导热率低的特点而成为航空航天和能源工业领域中最常用的高温(>1300°C)隔热材料之一。然而,为适应日益增长的热防护需求,如何获得高强轻质的多孔陶瓷隔热材料是一个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论文借鉴广泛应用于热防护领域的微米纤维隔热瓦的设计思路,设计了一种以耐高温莫来石纳米纤维为三维多孔骨架的纳米纤维多孔陶瓷,并探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莫来石纳米纤维多
基于人们对光电子器件的要求越来越高,材料作为器件的基础,自然而然就对材料的性能提出更苛刻的要求,但是大批传统材料的性能逼近其理论极限,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功能-结构一体化的新材料来应对发展的需要。非晶材料在生活中非常常见,但是目前人们对它的研究并不透彻,非晶的许多应用还未被完全开发出来。近年来部分新型非晶氧化物材料,特别是集功能-结构一体化非晶氧化物材料显露出的功能-结构一体已远远超出传统材料,具有广
钽作为一种高熔点金属,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化工、机械、合金和武器系统等领域,其在人造骨骼等医学领域也具有应用潜力。目前,钽的制备方法依然基于钠还原氟钽酸钾法,存在制备成本高、能耗高,操作条件苛刻、污染大等缺陷。针对现有金属钽粉制备方法存在的问题,在系统分析了钽氧化物还原过程的热力学嬗变规律及相变规律,提出多级深度还原直接制备金属钽粉的新思路,即首先进行自蔓延快速还原得到非化学计量比的低价钽氧化物中间
纳米氧化锌是一种无机半导体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和表面吸附活性,以及独特的光、电等特性,在催化、传感、药物传递、成像等诸多领域已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本实验通过均相沉淀法,合成了纳米氧化锌材料。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和Zeta电位等方法对所制备的纳米粒子进行表征,并将其用于DNA的分离纯化,拓展了氧化锌纳米材料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应用。以纳米氧化锌材料为固相萃取剂,考察了其对
球形TiO2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功能材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互溶性、较大的比表面积,还具有白度最佳、消色力好和抗紫外光能力强等特性,因此根据球形TiO2的粒径不同可广泛应用于颜料、油墨、造纸、化妆品、化纤、冶金、光催化、电子等领域。目前球形TiO2的制备方法以溶胶-凝胶法、水热法等高成本方法为主,水解法虽成本低廉,但仍存在颗粒的分散性差和粒径难以控制的问题。本文以廉价的TiOSO4溶液为原料,优化钛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