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或基督徒—杨廷筠的基督教儒学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tnngx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会士利玛窦入华传教,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又一次高峰,也标志着儒教和基督教的正式交流。在利玛窦“补儒易佛”的上层传教路线的努力下,出现了一批儒家基督徒,以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三柱石”最具代表性。其中尤以杨廷筠信仰和皈依基督教的过程最为特殊。杨廷筠生活在明万历年间,一方面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各种社会弊端也显露无疑,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宗教需求也空前迫切。但传统所谓的儒释道三教都面临着教条化、丧失活力因而难以回应社会的问题。而作为一个关注个人心身安顿和生死问题的士大夫,杨廷筠既不屑于充斥着“怪力乱神”的民间宗教,又不满足于儒教简单地论述,因此先是在退居杭州期间皈依佛门,继而在与利玛窦等传教士接触后发现佛教学说的欠缺和真实性问题后,转而皈依基督教。在皈依基督教的过程中,许多矛盾令杨廷筠左右为难:儒教伦理和基督教教义的冲突,基督教的个人信仰与儒家文化、儒家士大夫的公共身份的矛盾。杨廷筠休妾皈依,在“天主”和“妾”之间选择了“天主”,并且为了调和私人信仰和公共身份,杨廷筠以儒家为本位,引用基督教的理论补足儒学在宗教方面的不足,即“以耶补儒”。由于其明确的儒家立场,也将他的理论称之为明末清初语境下的基督教“新儒学”。本文试图以他及他的“新儒学”为个案探讨儒教和基督教如何汇通,以及长期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的士大夫在面对不同文化的冲击时如何自处,及身份认同等问题。
其他文献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以及难点,目前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了企业战略性资源,且其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不断彰显的情况下,如何完善员工激励机制,这成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
<正>在《论语·为政》中,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说给自己和自己学生听的话,是他一生的思
会议
以甘蔗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利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混合菌制备甘蔗乳酸菌饮料的最优发酵工艺。结果表明:甘蔗乳酸菌饮料的最优发酵工艺为接种量0.
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是当前中学语文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实现语文课堂的精彩对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环境效应。本研究基于"生成"的方法,来尝试让语文课堂精
<正>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虽然脑性瘫痪被定义为一种非进行性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民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为了迎合人民的需求,建筑业也在不断地革新。目前装配式工艺在全球范围内,热度不断地上升,有的国家实行的装配式工艺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