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青藏高原西南缘喜马拉雅山地区内5个样区的冰川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72、1980、1990、2000、2010年的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及其他资料提取了冰川边界和属性的变化信息。同时统计文献资料,得到基本覆盖整个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冰川退缩资料,分析了冰川面积变化的区域差异性。其次,利用喜马拉雅山地区近四、五十年的气象站点观测资料、CRU资料分析该地区的气候空间特征以及变化的过程,进一步讨论冰川面积波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包括响应的区域差异性,以及时间滞后性。初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结论:一、冰川分布及变化特征1、1972~2010年,喜马拉雅山地区的5个样区冰川整体上不断退缩。冰川的年均退缩率中段(-0.62%·a-1)>西段(-0.51%·a-1)>东段(-0.45%·a-1)。从时间角度分析,冰川在1990年之后加速退缩,尤其是西段、中段加速特征更为明显。2、喜马拉雅山中段、东段冰川未端分布的下限低于西段冰川,冰川作用差大。冰舌所在海拔高度以及高海拔小规模冰川发育的海拔高度退缩较快。3、5个样区内冰川在各个朝向的分布比较均匀,南北朝向的冰川所占的比例略大。1972-2010年各样区不同朝向的冰川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但是规律性不强,说明小区域内冰川的退缩具有复杂性,是地形、气候以及冰川形态规模等在多尺度上相互作用的结果。二、气候变化的特征1、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升温速率较快,16个气象台站的平均升温率为0.37℃·(10a)-1,超过青藏高原平均升温速率(0.25-0.37℃(10a)-1),并且西段、中段升温幅度大于东段,南坡升温速率大于北坡。温度在时间尺度上呈现一定波动性,各气象站点在1960年至19701975年之间,1980年至19851990年之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温,但在1995年之后几乎所有的站点都呈现升温趋势。2、喜马拉雅山地区的降水没有明显的变化,南坡降水略微减少,降水距平变化率为-1.29mm·a-1;北坡降水略微增加,降水距平变化率为0.65mm·a-1,但趋势都不显著。综合气温空间变化特征分析,南坡有干暖化的趋势,北坡有暖湿化的趋势。3、分析喜马拉雅山温度异常场,第一特征向量显示的是喜马拉雅山整体变暖的趋势,北部升温幅度大于南部。尤其是1995年之后,时间系数均为正相位,变暖明显。降水异常场第一特征向量呈现的是同位相变化的空间特征,即降水的一致偏多或偏少趋势。降水异常场的第二、三特征向量均显示喜马拉雅山南坡降水无明显变化,与青藏高原腹地有显著差异。三、冰川波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1、整体而言温度的大范围升高对于冰川退缩起主要作用,西段、中段冰川退缩大于东段也是受控于温度的变幅。另外,喜马拉雅山南坡降水的减少,导致南坡有干暖化趋势,是喜马拉雅山冰川退缩快于青藏高原内部升温速率相同的其它地区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对比气候条件类似的喜马拉雅山中段地区b、c、d三个样区的变化,样区a、b小规模冰川偏多,因而退缩相对较快,说明在大尺度上冰川的进退受控于温度、降水,但在小尺度上冰川变化是气候、地形、以及自身属性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时间角度分析,1980年之前冰川退缩相对较慢,2000年之后进入快速退缩期,这一规律与气温1995年的快速上升密切相关。2、冰川而积变化对气候的响应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并且响应也是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对比青藏高原其它地区滞后性的研究,喜马拉雅山冰川面积对于温度的响应较为敏感,几乎不存在时滞,只存在0-3年的缓变效应。相较于年均温度,冰川面积变化与年均最低温度的关系更为密切,并且同样存在0-3年的缓变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