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特点和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的维持。 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间符合标准的3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为病例组,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在脊柱全长侧位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平衡(SVA)。比较两组参数之间的差异并作统计学检验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骨盆与脊柱矢状位参数之间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病例组的PI、PT大于对照组,病例组的SS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的TK、LL、S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的PI与LL有相关性,对照组的PI与LL、TK有相关性,SS与 LL有相关性。 结论:1.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发生可能与患者较高的PI值有关,反之,具有大 PI值的骨盆形态可能是导致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危险因数。2.当发生退变性腰椎滑脱时,人体通过增大 PT,即增大骨盆的后倾程度,减小 SS,即增大骶骨垂直度,进行自身代偿、调节。而整体的脊柱倾斜的代偿不明显。使该类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处于相对平衡状态。3.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骨盆与脊柱已经出现了不协调,甚至说已经丧失了协调性。4.通过本次研究设想,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患者可能属于“平衡骨盆”的群体,临床手术治疗时可能无需通过手术复位腰椎滑脱,这样就可以通过应用微创 TLIF手术技术同样得到较好的疗效,患者同时可以因较小的创伤得到较快较好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