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有人数庞大的失能老人,截止2007年,我国失能老人与半失能状态的老人有3500万,他们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的重要群体之一。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自我报告法和访谈法对失能老人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了中国失能老人主观幸福感的一般水平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对中国失能老人与瑞典失能老人“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了提高失能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心理护理对策。结果发现:(1)中国失能老人的主观幸福感(29.61±9.49)要显著低于健康老年人(32.56±7.55),且中国失能老人主观幸福感在发生失能表现之后呈V型发展;不同失能类型的中国老人其主观幸福感彼此存在显著差异,按主观幸福感的降序排列为:言语失能(34.06±8.21)、听力失能(32.64±9.58)、视力失能(29.22±9.36)、肢体失能(21.86±10.88);(2)中国失能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失能程度。其中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在失能程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调节作用。(3)中国失能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在部分人口学变量上也有显著差异,具体如下:失能时长、子女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收入来源。(4)中国失能老人相较于瑞典失能老人,面对失能之后的生活态度更加悲观,其适应方式也不同:瑞典失能老人主动适应失能生活,中国失能老人被动接受失能生活。(5)为了提高失能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在对比考察了国内外的老年护理中心之后,提出相应的心理护理建议。研究认为,我国失能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且大多持悲观被动态度,鉴于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对失能老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而在护理之时要注意培养其自立的精神,鼓励其多参加集体活动,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