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强大生命力源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潜藏或散见于中华民族的经典之中。在中华文化系统中,“《论语》是先秦儒家的重要经典,也是中国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发挥了重大作用。“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二千多年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但作为重要德目,其生成、完善、成熟与《论语》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论语》中的“仁”,既是总德,又是具体德目,其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孔子之学,亦称为“仁学”。那么孔子之“仁”究竟是如何生成的呢?其真正意蕴是什么呢?实现进路又是如何的呢?为此,本文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视角聚焦《论语》中的“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追溯前孔子时代“仁”的萌芽。第一,探索文字学中仁字的含蕴。“仁”字的构成有‘人心’、‘千心’、‘尸二’、‘身心’、‘人二’。‘千心’仅出现一例,不与探究。‘人二’之“仁”重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身心’之“仁”重在突出主体性与动态性。两者结合,“仁”既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互动性,又包括了主体性与动态性。第二,文献中“仁”字的含义。文献中“仁”字的主体指代明确,范围较广,内容以爱亲爱人为主,倾向于认为“仁”是一种道德。在前孔子时代“仁”的萌芽已经产生,孔子之“仁”既继承前人的精华,同时突破了局限,以情感基础——“爱”与血缘基础“孝”为根基,以孔子之“仁”的境界为导向,以实现路径为原则,构建了动态的思想体系。其次,阐述孔子之“仁”的生成根基。第一,孔子之“仁”的内在张力使生成进路得以可能。孔子向来不以下定义的方式建立“仁”的内涵,其“仁”含有模糊性、具体性、实践性等特点,这赋予了“仁”巨大的张力,使其既含有形上的意蕴,又含有形下的切实践行。第二,孔子之“仁”生成的情感根基——爱。第三,孔子之“仁”生成的血缘根基——孝。“爱”与“孝”以生命体验为中轴,切近生命情感,切近现实生命实践,依此向外推,为孔子之“仁”的实现奠定了生发的坚实根基。最后,论述了孔子之“仁”的实现进路。第一,孔子之“仁”实现的境界进路。具体包括生命状态持久性、美善的完满性、仁身舍离性、内外的合一性、至仁无限性。第二,孔子之“仁”实现的具体进路。具体包括忠恕为“仁”、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为“仁”。在生成根基与实现进路的共同作用下,孔子之“仁”得以全面生发、展开、实现。孔子之“仁”作为儒家思想根蒂,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文化基因。它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规范着中国人的伦理行为,提升着中国人的道德修养。孔子之“仁”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亦将成为21世纪中国构建道德大厦的基石,而孔子之“仁”内涵的充分挖掘和行为践履,也必将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