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学的反思问题起始于西方医学传入之后。西洋医学最初登陆中国要追溯到明朝末年。①当两种文化产生碰撞的时候,孰优孰劣的价值评价也随之出现。20世纪20年代之后,“科玄之争”将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医推上了风口浪尖,许多儒士对中医提出了质疑。然这样的争论时至今日尚未分出胜负。不过百年的论争已经肯定了一个事实,中医学的发展需要有价值的反思。中医学要发展要创新,继承是先决条件,没有传承就不会有进步。在继承过程中,我们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看待中医。是将其神秘化,还是回归中医的本原。2007年11月13日的“首届中医药高峰论坛”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洪虎先生提出,应当用“科学发展中医”的提法,取代“中医现代化”。所谓“科学发展中医”,就是要用现代的、未来的科学思想、技术,来不断发展中医,丰富中医学术内涵。现代科学思想与技术,当然包括西医学的方法与技术,但是又不限于西医的思想与技术。在科学发展中医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对于中医的研究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为中医的科学发展提供一些帮助。本文以科学哲学为基础,通过科学哲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医学的语言结构、基本理论、基本思维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研究。科学哲学是一门新兴的哲学门类,它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科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科学与逻辑学、哲学、数学相对应,狭义科学即自然科学。本文的立足点在于使用广义科学的含义。科学是一种合理的理论结构与逻辑关系,精准的语言体系,中医学的发展需要这样的理论建构。正是科学的传入,迫使中医学将几千年的思想进一步系统化,如中医的辨证施治,中医学说这是汉代名医张仲景确立的治疗原则。但实际上,这一概念还是在1958年卫生部委托南京中医学院等单位编写的《中医学概论》中才明确提出的。换言之,如果没有西医传入,也就不会具有如此内涵的“辨证施治”概念。②由此可见对于中医学理论的重建是很有必要的,这一方面,科学哲学的思想与方法的引入将很大程度的帮助中医学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反过来,对中医学的理论架构模式、内在语言与逻辑关系的研究也会促进科学哲学的研究。本文逻辑结构比较清晰,第一章续论是本文之纲目,对于研究意义与目的、研究方法做了基本陈述。第二章引入语境意素、模糊语言学、结构语义学等概念,对于中医学基本术语的多义性、模糊性和隐喻模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第三章对中医学的理论进行了科学哲学的反思。分析了中医学理论的逻辑性、解释力等问题,并研究了中医学之气、阴阳、五行与中国传统哲学之气、阴阳、五行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四章则对中西医思维和方法比较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必须以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密切联系为背景,中医学的理论都可以在中国哲学发展的树形谱上寻找到理论渊源;语言特色是中医学形式上区别于西方医学的很重要的一点,东方语言的多义性、概括性、模糊性决定了中医理论在表述方式上体现了直觉体悟的特点,心悟则是中医学者学习中医时的主要方法;中医学理论虽然产生于2000多年前,但并非就不具有逻辑性,可检验性;中医学理论、方法很丰富,其核心为整体思维、气-阴阳-五行模式。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新近的研究视角。关于中医的成就成果很丰富,谈及科学与中医关系的也不少,但明确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切入则相对较少,且始于近一段时间。2、中西医的差异并非只是形而下之临床方法之间的差异,范式上的差异才是根本原因。3、从语言的角度研究了中医理论术语的特征,指出隐喻模式是中医理论语言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