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理念下提出构建和谐课程文化,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历史性课题。和谐课程文化,本文界定为和谐的课程文化。
以和谐作为探讨课程问题的一个视域;提出构建和谐课程文化的理念,特别是将构建和谐课程文化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相统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不和谐课程文化现象,提出构建和谐课程文化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本研究丰富了课程研究理论,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尝试性地作出了理论解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决措施。
研究认为,和谐课程文化是为人也是人为的,因此其核心要素是人,即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构成了和谐课程文化的能动主体和价值主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构建和谐课程文化的核心目标和最终归宿。
和谐课程文化的基本要素是课程人本文化、课程物质文化、课程精神文化和课程制度文化;具有相融性、协调性、民族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和谐课程文化与不和谐课程文化的差异,根据表现方式的不同,从课程文化的理念、内容、实施、管理和评价这几个维度上来分析,可知和谐课程文化是能动积极、发展创新、开放系统、协调机制和多元取向的文化;而不和谐课程文化则是被动消极、稳定保守、封闭系统、权威压制与单一取向的文化。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样本学校的实地观察、听课、访谈与问卷调查,结合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发现当前课程文化不和谐的基本表现是课程人本文化的冲突、课程物质文化的贫乏、课程精神文化的薄弱、课程制度文化的缺失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不和谐。不和谐课程文化的成因是复杂的,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是教育不公、社会环境的趋利性和经济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内部原因主要是课程人本文化的冲突、课程物质文化的贫乏、课程精神文化的薄弱和课程制度文化的缺失。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人本主义等理论,努力构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和谐课程文化,即构建平等合作的课程人本文化、丰富多样的课程物质文化、深刻厚重的课程精神文化和健全高效的课程制度文化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紧迫任务。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有和谐的内外部环境;具体言之,外部和谐应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净化社会育人环境、适应经济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趋势;内部和谐应构建与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和谐的平等合作的课程人本文化、丰富多样的课程物质文化、深刻厚重的课程精神文化和健全高效的课程制度文化;内外部和谐就是要协调社会发展要求与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统一等内外部因素。只有内外部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和谐发展,才有可能完成构建和谐课程文化的使命;推动课程研究视角的转换,促进课程改革顺利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