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人为经济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平衡、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影响,引起全球各国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必然选择,中国作为发展中最大的国家,积极参与其中,肩负起减排责任,倡导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我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与碳排放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性,对我国指导碳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我国30个省域(西藏除外,因数据缺失)2000—2008年相关资料数据,构建了一套包含经济、社会、技术、环境、产业五个方面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以指标值综合合成得到我国各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进一步应用投影寻踪法确定了最佳投影方向,得到我国各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投影值。利用Kaya恒等式确定我国省域碳排放各影响因素,并应用协整理论分析我国各省域碳排放与其影响因素间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建立碳排放误差修正模型并分析了其短期动态关系,且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理论检验碳排放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及方向,进一步应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分析了各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关联关系。最后利用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我国各省域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2008年均比2000年低,经过9年时间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皆下降,且表现为两种态势:一是东中部省域及西部重庆、四川、内蒙古、陕西、广西省域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二是西部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省域呈一直下降趋势。中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东部大部分省域属中高碳经济,中西部省域除黑龙江外皆属高碳经济,且西部省域高碳经济普遍比中部高。基于投影寻踪法得到的我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与层次分析法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在投影寻踪法中,西部仅有贵州、青海、新疆三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一直下降趋势,在层次分析法中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一直下降趋势的云南、甘肃、宁夏演变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此外,投影寻踪法还得到各评价指标对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第二,我国省域人均碳排放与能源结构、单位GDP能耗、人均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能源结构、单位GDP能耗是抑制因素,经济发展是驱动因素;短期波动关系中,我国省域人均碳排放偏离长期均衡关系时,系统本身会在下一年进行反方向调整,将其拉回均衡状态;我国省域均存在能源结构、单位GDP能耗到人均碳排放的单向因果关系,东中部省域存在人均碳排放量到人均GDP的单向因果关系,而西部省域存在人均GDP到人均碳排放量的双向因果关系;当本期人均碳排放量、能源结构、单位GDP能耗、人均GDP受到随机扰动项冲击后,均会给人均碳排放量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具有持续效应。人均碳排放量对任一变量的冲击在短期内有显著的响应,且波动幅度较大,而在长期趋于稳定;人均碳排放量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在长期和短期内,人均碳排放量自身的扰动均起主要作用,受能源结构、单位GDP能耗影响的成分较小,受人均GDP影响的成分最小。第三,全局Moran’S I统计值由2000年0.159增大到2001年0.2029,后减小到2007年0.1979,继续减小到2008年-0.0349,趋势分析表明:我国省域碳排放量在2000—2007之间存在空间正相关,且总体上呈减弱趋势,到2008年呈显著性很弱的负相关。对局部Moran’S I分析确定了碳排放量的空间集聚模式及空间演变态势,其散点图揭示我国存在中东部碳排放量高而西部低的空间聚集现象。低碳经济是近几年兴起的重要研究内容,各方面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低碳经济理论与方法,而且对我国省域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