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被动句对比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l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被动句,尤其是那些由于汉语负迁移而导致很多错误的复杂结构的英语被动句。因此,作者首先对汉英被动句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正确利用它们的异同及迁移理论来指导英语被动句教学。 首先,本文对在汉英被动句领域所做的研究成果作一个简要的回顾。因此,第一章主要是介绍一些基本的概念如汉英被动句的定义和分类等。运用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定义.本文中的定义不仅涉及句法层面还包括语义层面。根据这一概念被动句可以分为两大类:标记型被动句和非标记型被动句。因为非标记型被动句在句法上比标记型被动句更加难以把握,所以本文将加以重点阐述。除此之外,还将讨论一些学者如熊学亮,王志军,唐国平,李斐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汉英被动句的对比研究。 基于第一章的结论,第二章将从结构模型,组成成分,主被动转换,时态等方面展开对汉英被动句的具体分析。汉语和英语当中都有很多种被动句,不同的被动句会有不同的结构模型。相对于非标记型被动句而言,标记型被动句的异同比较容易对比。汉语和英语在非标记型被动句方面的一个主要不同是汉语可以携带宾语而英语则比较少见。除此之外,汉语还有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非标记型被动句。在这些被动句中,主语并不是直接受事而是间接受事。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通常这种句子很难字对字地翻译。典型的汉语被动句是由“被”来引导,英语的典型被动句则由be动词来引导。除此之外,汉语和英语当中都有一些非典型的标记型被动句如以“让”“叫”“给”作为标记的汉语被动句和以get动词作标记的英语被动句。但是这些非典型被动句又有自己的不同之处。如在汉语中非典型被动句主要用于口语等非正式场合而且标记词“给”还可以和其他标记词连用来引导动词。而英语被动标记词“get”则比“be”动词更强调动作而不是状态。 第二部分则是对被动句的核心组成成分进行了对比。在汉语被动句中,很多词类都可以用作主语,甚至包括反身代词,而英语则不行。在特殊的非标记型被动句中,汉语和英语当中的句子主语通常有很弱的生命性,因此很难造成误解。另一个不同是在汉语被动句中,有些主语是可以完全省略或者是不存在的。而英语当中,省略主语或者没有主语的被动句几乎是不存在的。至于动词,英语主要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用于被动句的主要是及物动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及物动词都可以在被动句中充当谓语动词。而不及物动词也不是完全不可以用于被动句。它们可以用于非标记型被动句中。除此之外,在英语当中用于被动句的双宾动词,其中的双宾语任何一个都可以用作被动句主语以作强调但在汉语当中大部分情况下是把物宾语用作主语。 关于主动句,被动句之间的转换,在汉语和英语当中并不是所有的主动句都可以转换为被动句或者所有的被动句都可以转换为主动句。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施事,转换为主动句将缺少主语。另外,如果被动句中使用了形式主语,也无法找到完全对等的主动句。而且,主动句中的一些固定搭配和词组一般只用于主动很少用于被动。汉语当中的一些被动句用不定代词作为施事,这种被动句也不能转换为主动句。汉语和英语当中主动与被动之间的转换方法都遵循一定的公式。主要的不同在于施事和谓语动词的相对位置。另一个问题就是时态问题。英语的时态表达包括动词变形,系动词和助动词等几个部分。但是,汉语不像英语那样具有动词变形所以时态主要是通过一些表示时间的副词短语来表达如“正在”“已经”等等。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尾词如“着”“了”也可以用作时态标记。关于语用方面的对比,作者重点讨论了信息焦点和位置。在主动句当中,信息优先权和语序基本保持一致。当主动句转换为被动句时,受事成为信息焦点。汉语和英语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施事的优先权。 经过主体部分的比较和对比之后,本文建立了一个指导学生被动句学习的理论框架。但是,这些理论并不真正确定学生在学习当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因此,还必须通过实证研究来找出学习当中的真正问题。这一实证研究以东南大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完成汉英,英汉句子翻译来找出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收集的数据将借助于spss软件进行分析和讨论。 接下来本文将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母语迁移尤其是负迁移如被动标记的误用和状语成分的误译等。最后一章是对英语被动句的学习策略提出一些建议。首先,学生从一开始就要对被动句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其次,在被动句教学过程当中,适当的汉英被动句的对比分析将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被动句而且可以有效地避免汉语的负迁移。最后,非标记型被动句尤其是复杂结构的非标记型被动句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成分分析法和一定的翻译技巧培训将帮助学生克服这方面的困难。
其他文献
学位
会议
学位
随着新课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逐步深入,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仅要求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还要求在学生的课后作业上下功夫。作业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还能让他们在作业中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反馈的主要依据。以往传统的英语课后作业在长期的教学环节中有其存在的价值,但随着新课标理念的逐步深入,传统的作业形式早已无法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反而取
现如今,人工智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人工智能与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使经济运行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鉴于此,论文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情况,阐述了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应用的主要优势以及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重点分析和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以期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智能化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期刊
近二三十年来,学习策略研究已经成为二语学习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语言学习成功者比语言学习不成功者使用元认知策略的频率高。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监控、评估策略。元认知策略在学习策略框架中处于最高层面,它影响着其它学习策略的使用,有助于学习活动的进行。研究者开始尝试元认知策略培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元认知策略的研究和培训在中国起步较晚,但是在最近五六年时间内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如何提高学生元认知.
学位
阅读是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技能。帮助学生获得较高的英语阅读水平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研究表明,阅读策略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我国,关于阅读策略培训的有效性研究还不是很多,尤其是针对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阅读策略的研究几乎没有。本研究调查了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阅读策略使用情况,并对学生进行策略培训,旨在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
学位
长久以来,隐喻都是学者所热衷的话题,对其系统的研究可追溯到几个世纪前的亚里士多德,以他为代表的传统修辞观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使用是为了达到比较或替代的效果,它是一种非常规语言。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研究已经从单一的语言学平台转移到了以认知为基础的平台。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即隐喻研究的认知法。该理论认为,隐喻
学位
语用失误研究是跨文化交际和中介语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对语用失误的研究已引起了国内外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并且已经有大量的成果问世。纵观研究语用失误的文章和论著,作者发现对中国学生语用失误进行调查和研究的文章很多,但受试对象几乎都是大专院校的学生,对中学生进行的相关研究很少。其原因正如Bardovi-Harlig所指出的那样,用高级英语学习者来收集语料比较有利(张彬,2005:34)。但对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