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学理论“理性人假设”(hypothesis of rational man)认为个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所做出的决策都是充满理智的,是一种经过判断和计算后的理性行为,不会盲从或感情用事。然而事实上,个体在做出决策时除了利益之外往往还会考虑其他因素,他人的面孔也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决策行为。本研究采用了最后通牒博弈范式及其变式,高度模拟了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决策活动,考察被试面对不同博弈伙伴时所做出的决策行为。本文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采用了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在不同的情境中考察了被试的决策行为及过程,探讨了面孔可信任度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实验一通过使用Facegen软件调整了中性面孔的生理结构,得到了两种面孔可信任度水平的图片,并对所得的面孔图片进行了可信任度等级评价。结果显示高、低面孔可信任度水平间差异显著,验证了Alexander等人提出的面孔可信任度模型,同时为后续实验提供了实验材料。实验二主要考察分配者的面孔可信任度对个体决策行为产生的影响。将实验一中所得的高、低可信任度面孔图片作为博弈中的分配者,呈现的分配方案为“公平”、“不公平”两个水平。结果发现,在面孔识别过程中,低可信任面孔诱发个体产生更大的LPC波幅;另外,分配者的面孔可信任度影响了个体的决策行为,“高可信分配者”促使被试做出更多的接受行为,同时“高可信分配者”削弱了个体对公平的敏感度,“高可信分配者”条件下不同公平水平的分配方案诱发的FRN波幅出现“null”无差别效应。实验三在实验二的基础上改进了实验范式,将实验一中所得面孔图片作为无权第三方的角色加入到博弈任务中,考察了第三方面孔可信任度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实验中第三方面孔图片分为“高可信”、“低可信”两个水平,分配方案分为“公平/公平(4-4-4)”、“公平/不公平(7-4-1)”、“不公平/公平(7-1-4)”和“不公平/不公平(10-1-1)”四个水平。结果发现,“高可信第三方”促使个体在决策时产生更多的利他行为,当第三方遭受不公平待遇(“7-4-1”)时,“高可信第三方”诱发个体产生了更大FRN波幅,其利益受损使个体产生了负性体验,个体会更多的为“高可信第三方”的利益考虑;同时“低可信第三方”能够减少被试对不公平方案的注意资源分配,个体面对不公平分配方案(“7-1-4”和“10-1-1”)时,“低可信第三方”诱发的P300波幅显著小于“高可信第三方”。综合本文的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双人博弈中还是在多人博弈中,面孔可信任度都直接影响个体的决策行为。拥有高可信任面孔的个体在经济博弈活动往往更占有优势,人们更倾向与拥有高可信任面孔的个体合作,同时高可信任面孔能够降低个体的公平敏感度。拥有低可信任面孔的个体则常处于劣势地位,其利益往往受到他人的忽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面孔可信任度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调节了我们的决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