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成人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s)计数的正常值,为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基础;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和分析脓毒血症时CECs及内皮细胞微粒(EMPs)数量的变化及其意义,初步探讨其变化可能的机制。
方法:排除已知影响因素,以CD45-/CD146+为表型标志,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FCM)检测健康成人CECs数量,统计并确立正常值范围;对排除已知影响因素的31例入选脓毒血症患者(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SICU),于不同时间点(脓毒血症诊断明确第1、2、3、7、14天)采用FCM检测CECs及EMPs数量,其中CECs以CD45-/CD146+为表型,EMPs以CD31+/Annexin-V+为表型。同时用血浆与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株共孵育48小时,采用FCM检测其凋亡比例,并用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IL-1β、IL-4和IL一10水平。并按诊断当天APACHEII评分分为轻度组(<9分)、中度组(9~15分)和重度组(>15分),各组按病情转归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
结果:健康成人CECs计数的正常参考范围是0.6~36.9个/105PBMCs,不同年龄及性别组其数量没有显著差异;脓毒血症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EMPs、TNF-α及IL-1β均显著增高(P<0.05),中度组CECs及IL-10较轻度组增高,但重度组CECs显著低于轻、中度组(P<0.05),重度组IL-4及IL-10低于中度组;死亡及存活组EMPs随病情程度加重而升高,死亡患者血中EMPs及促炎因子显著高于同病情组存活者(P<0.05),而CECs及抑炎因子显著低于同病情组存活者(P<0.05);脓毒血症患者血浆与内皮细胞株共孵育时,血浆中微生物造成严重污染,内皮细胞均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无意义。
结论:①以CD45-/CD146+为表型标记,采用FCM检测方法,健康成年人CECs数量的正常范围是0.6~36.9个/105PBMCs。②脓毒血症患者内皮功能受损,CECs及EMPs水平可作为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且可用于判断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