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重点建设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因此,如何通过高等教育供给结构的调整,引导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尤其是产业发展的需要,从而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扎实的基础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评述的基础上,考察了高等教育供给结构的内涵、构成及其演化的影响因素,着重从高等教育供给结构的类型、层次、内容、布局等层面考察其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联性,分析了两者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内在机理——高等教育供给结构与专业化人力资本培育、产业配套能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培育、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需求结构之间的联动性以及教育科技环境和社会人文文化等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高等教育供给结构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运用RCA指标(区域显示相比较优势)、产业邻近性指标(DENSITY)对吉林省委省政府在《工业跃升计划》、《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以及《长吉图规划纲要》和《2014年“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所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进行实证检验,确定具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然后以10所省属重点本科高校、3所职业与技术本科学校和8所职业与技术专科院校为样本,考察了吉林省高等教育供给结构在供给层次、类型、供给内容、供给布局等方面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程度。总之,吉林省未来高等教育供给结构优化的方向和路径应该以强化专业化人力资本供给、满足产业配套能力需求、适应产业创新能力需求和吉林省产业发展的方向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依据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培育学科专业新的增长点、强化学科专业存量的结构调整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围绕高校办学定位推动学科专业非均衡内涵发展的路径调整高等教育供给结构,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